找答案

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

HUIZHI COUNSELING

大学“心理干预”系统,为何越来越像“心理监视”系统?-洛阳心理咨询专业机构
来源: | 作者:汇智心理 | 发布时间: 2023-04-23 | 5826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建设越来越健全,本是一件好事。但在一些大学生眼里,这个本意是“帮助”的系统,如今却越来越像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

这双“眼睛”涵盖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的四层“预警系统”。从开学做的第一份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开始,它似乎就注视每一个“状况异常”的学生,关注着他们的情绪、变故、挫折。等达到某一阈值,有的大学甚至会向学生发出警报:“你的情绪一直不太好,是否该考虑休学了?”

经过封校的余波,心理干预系统这双“眼睛”的存在渐渐被学生们感知——

有人发现,开学做的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让自己成为辅导员眼中的“重点观察对象”;有人暴露出心理疾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叫家长”;还有人因为一时冲动在社交媒体上流露“自杀倾向”,会被学校保卫处轮番上门询问,“要么休学,要么陪读”……

安全感的缺失在学生群体里蔓延。甚至有学生问:在这个学校里,是心理问题需要被解决,还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要被解决?

在大多数高校中,现行的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并非凭空而建,其大多数演变自80年代的德育体系,这就导致其无法摆脱“行政化”的束缚。调查显示,高校中有84%的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学工部(处)等部门,11%挂靠在院系,5%在思想政治教研室。

一位高校心理健康系统中的负责人员说,学校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帮助学生度过校内生活。“只要确认这个人不出事,危机就解除了。”

“眼睛”的一头是背过身,偷偷在日记里写下困惑与悲伤的大学生;另一头是伸长了手臂,企图一点点挽回学生们信任的高校心理咨询师。但在“眼睛“的注视下,他们似乎谁也拉不住谁,谁也找不到谁。

是筛查,还是举报?

李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试图帮助别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为,竟成了“举报”。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他在某社交平台上偶然看到一个女孩匿名发求助帖:“想自杀,有没有什么方式推荐。”

看到这句话的李舜瞬间清醒了。主修心理学的他,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妙。李舜装作同样想“自杀”的学生在帖子底下留言:“我也想自杀,要不聊聊?”

没过多久,李舜的手机弹出一条消息:“好。”女孩简短地回复道,同时私聊他了一个微信号。

女孩是一位国内名校的大学生,没经历过创伤性事件,但因为抑郁症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也没有动力就医服药。这是归国不久的李舜第一次面对与他专业高度相关的求助样本。他感到雄心勃勃,认定自己能帮到女孩,并准备将自己从国外大学里学习到的经验应用到女孩身上。

“一般高校都会有成熟的心理干预流程,”李舜自信地回复女孩。“比如,带你看病、学业减免、每周1~2次免费心理咨询等。”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