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辅导员说,导员只是发现问题上报,至于后续心理咨询室如何干预,“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反正你只要留过你做工作的记录,比如谈话记录等,就不会追你的责。”
某高校心理咨询师说,社会中的心理干预是自愿的,“不求不助”,而在高校中,心理咨询师同样也承担着“老师”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更强劲的干预来维持学生生活的稳定、解决危机:“我们先是老师,才是心理咨询师。”
蒋锋认为,站在高校的角度看,不愿看见这种现象出现,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学校里面自杀了,学校也肯定脱不了干系,这是毫无疑问的。谁都不想担责任,谁都想消灭危机,但处理方式仍然是可以商榷的,它应该有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而在某辅导员看来,这种“不想承担责任”的想法则更为直白:“归根结底,学校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地方,学生是来学校读书的,学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校园生活即可。”

不被看见的“隐秘角落”
被看见后的“无处可去”
从进入学校开始,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在寝室休息,或是在食堂吃饭,一天24小时,学生们时刻被包裹在一种社会性之中,是事实意义上的群居动物。
因此,心理问题也不简单是一名学生自己的私事。一旦曝光,很可能成为他/她在众人眼中的标签——你知道吗,XXX得了抑郁症。
这种标签对一个人的印象概括程度,甚至足以超越其身上的任何其他属性。为了避免接受“被标签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非议和无济于事的担心,一些大学生开始有意避免自己的心理问题“被看见”。
主动向学生伸出援手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也会因为这种“病耻感”而不被选择。
大学生圆圆由于身体原因,经历了一次大手术,住院期间的恐惧、疼痛和对病情的担忧使她逐渐开始不受控制地胡思乱想,时常在深夜用力憋住抽泣的想法。由于曾经看过一些新闻,圆圆对自己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判断,认为有必要接受一些心理干预。
即使学校公布了心理咨询师的排班安排和预约方式,经过反复考虑,圆圆依然没有选择前往学校进行咨询,而是挂了学校附近一家医院的精神科的号。
“因为我还是害怕,如果学校的心理老师把我的情况告诉了老师和家长,他们会不会担心?不希望在他们眼中,我还是一个脆弱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选择相信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学生们来说,如何不被身边的室友和同学看见,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杨桃所在的学校开通了便捷的心理咨询预约方式,直接在公众号上简单操作就能预约。有一段时间,线下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开门,她便预约了线上的心理咨询服务。
然而,在哪里进行这场咨询,成了一个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