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人格的成熟过程是:绝对依赖——相对依赖——分离——独立。
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受阻,势必会影响下一过程的发展。
比如,婴儿要绝对依赖。
父母(特别是母亲)必须舍弃自己,全神贯注婴儿,否则婴儿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再比如,儿童则是相对依赖。
他们要有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又要不同程度依赖父母,暂时的离开或放手是“恰到好处的挫折”,有助于孩子人格发展。不让孩子有说了算的空间或放任不管,都不合适。

分离阶段则发生在青春期(10-18岁)。
这是个连续剧,孩子通过种种方式用8年的时间与原生家庭分离,走向世界,最终完成成人礼:人格独立。
大多数“叛逆”发生在分离阶段,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意识到了叛逆的积极意义。
然而,孩子叛逆背后总藏着另一种情绪,往往被父母忽略,那就是:“内疚感”。
事实上,内疚与叛逆就是硬币的正反面,一直存在,且会悄悄控制孩子,让他们更加纠结、冲突。

许多少年说道:
他们痛恨自己,一方面不愿忍受父母给的一切,一方面又压着怒火,担心释放会伤害父母,这让他们很内疚。
其实,最早当孩子会使用“我”这个词汇,内疚感就已经产生了。
因为有了“我”就有了“他”,就有了“我和他”的关系,有了关系就一定有内疚感,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到彼此心中的完美。
从这个角度,内疚是个好东西,它是关系里任何糟糕体验的缓冲,只要自己做的不好,内疚就会跑出来承担责任。
我想谈的是“过度内疚”。

指的是孩子被内疚情绪淹没,慢慢发展成罪恶感,从而全盘否定自己这个人,认定外在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样的内疚打击是巨大的,所有攻击转向了自身,恨不能把自己杀掉才能弥补,内疚无法消散,接下来就是很深的抑郁。
因此,我必须要谈谈过度内疚的来源:
第一,父母期待过高。
“我爱我期待中的那个孩子,并不爱眼前这个孩子”,请父母细品这句话,扪心自问:你爱这个孩子究竟有多少?
还记得教他学走路的情景吗?摔倒后你总把他抱在怀里说:“没事儿的宝贝,不急,咱们再试一次”。
现在呢?当他再次跌倒(比如成绩退步、不练琴),也许你早忘了他学走路时的样子,有的只是催促、指责、嫌弃。
学走路被你抱着时,孩子的感受是“温暖有力”,他不会觉得脆弱,因为脆弱被妈妈呵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