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的日常工作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事实:父母都在尽最大的能力去照顾孩子、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希望孩子能够获得美满的生活。但很多时候,所谓的「美满、需要」都是来自父母的定义而非孩子的理解,父母给予的往往是自己的需要,而非孩子的需要。
父母经常会把「我认为这就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我们总是在给予孩子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而那也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图源网络,侵删
1.父母会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来到一个沟坎之前。这个沟坎不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稳,可能会碰伤身体、流血疼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您会怎样做呢?大部分中国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直接抱过去。如果没有把孩子抱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当然,答案是孩子会受伤,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这个受过伤的孩子再见到这个沟坎,你觉得孩子有什么反应呢?
这个问题,我在许多讲座中都问到过,父母们给我的答案有多种:
l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
l害怕,所以绕过去。
l害怕,要妈妈抱过去。
l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

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到底是我们认为孩子是这样,还是孩子真的就是这样呢?
实际上,一个没有受过外界影响的孩子,他会兴趣盎然地尝试了解外在的世界。当孩子在第一次学习跨过沟坎的时候,有可能受伤,不过本能会让他拥有不妥协的意志。当再一次遇到同样的沟坎,处于本能,他会停下来思索,然后更加谨慎的上前;也许还会跌倒,但他还会更加谨慎地练习,直到若干次后他成功走过这道沟坎,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现出来:「我征服了这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面对外界困难,会主动增强自我的信心和认知。
如果孩子的这事情况是这样的,为什么父母却产生出那么多不同的想法呢?

图源网络,侵删
一、认为孩子「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经常有无助的感觉,而且常常不知道寻求他人的帮助,容易困在问题当中,比较情绪化。
二、认为孩子「害怕,所以绕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经常会选择逃避或转移的方法。逃避和转移在有些时候有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长期这样,会造成焦虑。
三、认为孩子「害怕,要妈妈抱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经常会首先想找人帮忙,处理事件依赖性比较强,对自我不太相信。
四、认为孩子「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看起来很有热情、坚强,遇到困难会忽略它,迎刃而上,然而对于困难的总结不够,因此很可能经常让自己在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受伤。这样的父母往往来自于「忽略内在精神需求」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