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答案

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

HUIZHI COUNSELING

焦虑时代, 如何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
来源: | 作者:汇智心理 | 发布时间: 2024-04-08 | 2884 次浏览 | 分享到:

教养孩子的关键在于“度”,适度就是恰到好处,而过度或者缺少,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就像我们对孩子有参照标准一样,其实对于母亲也有参照标准,我们都希望母亲是某一种样子,而现实中每个母亲都有每个母亲的养育方式和表达方式。那怎样是恰到好处呢?这篇文章可能给你一些启发。

图源网络,侵删

— 01 —

童年时,我的母亲给我严格的品行与文化知性的教育,当我进入少年期之后,她一直给予我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总是默默地关注和支持。

然而,中国人的母爱总是获得过度的赞扬。有个问题,值得面对:究竟有多少母亲是不合格的?

比如,不少年轻人有“恋母”情结,这个责任应由他们不合格的母亲来承担。因为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中国人尤其值得研究“母亲文化问题”。

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首次发现: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不仅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而且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

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对西方人而言,“母亲”这个概念,并不比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

图源网络,侵删

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

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

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Hazel Markus)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

对美国人来说,母亲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我”的一部分。

一个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

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

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

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这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多数中国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来认同这一结论吧:我们把母亲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即使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

热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