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哭穷的父母让他们压抑自己的物质需求,背负着本来不是他们的责任,不仅得不到任何的理解,还要被迫学会感恩。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爱只会导致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如果说打骂伤在了孩子的身上,那么父母哭穷,就是在孩子心里烙下永远的伤疤。
倘若一开始就被否定了美好人生的可能,再辛苦再累,都不会有生命的意义。

图源网络,侵删
2.喜欢攀比的父母,让孩子不堪重负
《少年派》中的王胜男,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女儿林妙妙和品学兼优的邻居钱三一进行比较。
将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都寄托在孩子成绩上,一旦成绩下滑,不问原因,就是一顿骂。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我听XX的妈妈说,孩子又考了第一,你怎么不和别人学习学习?
你看看人家XX,每天帮大人做家务,成绩又好,再看看你……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说:“如果对方只求满足一己之需,而完全忽略你的时候,就已经面临着情感勒索的窘境了。”
其实父母在将自家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时,重心就已不在孩子本身的发展了,而是在比较孩子创造的价值。
并非不应该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但有些父母在将孩子“物化”时,却非要美其名曰,为孩子的未来忧虑。
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太多了,有的孩子甚至出生就超过了别人奋斗一辈子的成就。
锲而不舍的比较,究竟是孩子的不足,还是大人的贪心和虚荣?
之前热播的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印度一对有钱的夫妇,为了让孩子上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想尽了一切办法。然而,整部电影,最让人深刻的,是父母的虚荣心。

图源网络,侵删
用孩子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焦虑和自卑,常常是父母爱攀比的根源。
这样的父母,更多是自己童年时,有未被弥补的缺憾,所以想将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的愿望,转嫁在孩子身上。
父母对孩子有期待再正常不过的,但如果只一味和更好的比较,就会忽视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孩子长久得不到肯定和赞扬,就会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丧失信心,开始颓废。
心理学专家珍尼佛曾通过研究,指出孩子自信的来源: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喜爱和接纳,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泰国短片《每天努力一点点》中,一个原本不具备足球潜力的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足球员。
这除了是他辛勤和努力练习的结果,还有母亲在背后的鼓励:
“孩子你很努力”
“再努力一点点”
“努力超过你前面那一个人就好”
“努力超越自己一点就好”……
这一声声的鼓励,不仅仅是给孩子的勇气去面对风雨,更是给孩子信心去抵抗风雨。
3.认命的父母,磨灭孩子的奇迹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跟拍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的7岁拍到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