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网络,侵删
02.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德峰也曾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 他也跟所有中产的父母一样,为孩子规划最好的人生,读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期盼着儿子能跟他一样考上复旦大学。
可是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天,他却被告知: 儿子的成绩,别说上复旦,差一点就上不了大学了。
王德峰心灰意冷,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
令人意外的是,当王德峰不再执着儿子的成绩,选择顺其自然时,儿子竟然爱上了学习,还考上了全球顶尖院校——伦敦商学院。
王德峰教授感叹:莫非命也。
但我却觉得,这是他误打误撞地找到了教育孩子最正确的道路。
外力强压下的拔苗助长,只能逞一时之胜。
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力量,才能支撑孩子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图源网络,侵删
03.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将家长分为“园丁”和“木匠”两类。
木匠式的父母,会严格要求孩子在每一寸每一分上都精准无误。
园丁式的父母,则会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
后者教育出的孩子,人生往往有更多可能性,活得更加璀璨。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让孩子优秀,就只有“鸡娃”一条路吗?

图源网络,侵删
@弦歌缓缓在“鸡娃重灾区”的海淀当高中老师,她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她曾经有个学生,父母小时候就发现了孩子对历史小故事特别感兴趣。
父母俩虽说都是高知,但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却很匮乏。
为了孩子的兴趣能得到充分发展,夫妻俩开始读史书,并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改编成易懂有趣味的故事。
上小学后,他们开始带着孩子逛各种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最后转化成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
在大多数的同龄孩子上着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跟着父母,浸泡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
就像他自己在作文中写的那样:
爸妈讲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次解说,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太有意思了。

图源网络,侵删
在高考时,孩子最后考上了心之向往的名校历史系。
正如作家陈丹青所说的那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作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教育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因人而异的私人定制。
父母要当引领者,非持鞭者,看见孩子的热爱,让他择其所爱。
放弃无用的焦虑,保持松弛感,帮助孩子在人生地图上找到最适合的路。

图源网络,侵删
04.画家蔡志忠曾一度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爸爸。
但事实证明,他是一位有智慧、很清醒的爸爸。
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他把女儿带到教室,问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