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流程,就像一栋打错了地基的房子,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规避风险,而不是给予帮助与支持。它将学生们圈在高校里,企图将一切掌控在手中,防止意外发生,但并没有想过要将墙上的漏洞补上。
某高校辅导员说,导员只是发现问题上报,至于后续心理咨询室如何干预,“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反正你只要留过你做工作的记录,比如谈话记录等,就不会追你的责。”
某高校心理咨询师说,社会中的心理干预是自愿的,“不求不助”,而在高校中,心理咨询师同样也承担着“老师”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更强劲的干预来维持学生生活的稳定、解决危机:“我们先是老师,才是心理咨询师。”
蒋锋认为,站在高校的角度看,不愿看见这种现象出现,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学校里面自杀了,学校也肯定脱不了干系,这是毫无疑问的。谁都不想担责任,谁都想消灭危机,但处理方式仍然是可以商榷的,它应该有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而在某辅导员看来,这种“不想承担责任”的想法则更为直白:“归根结底,学校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地方,学生是来学校读书的,学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校园生活即可。”
不被看见的“隐秘角落”
被看见后的“无处可去”
从进入学校开始,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在寝室休息,或是在食堂吃饭,一天24小时,学生们时刻被包裹在一种社会性之中,是事实意义上的群居动物。
因此,心理问题也不简单是一名学生自己的私事。一旦曝光,很可能成为他/她在众人眼中的标签——你知道吗,XXX得了抑郁症。
这种标签对一个人的印象概括程度,甚至足以超越其身上的任何其他属性。为了避免接受“被标签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非议和无济于事的担心,一些大学生开始有意避免自己的心理问题“被看见”。
主动向学生伸出援手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也会因为这种“病耻感”而不被选择。
大学生圆圆由于身体原因,经历了一次大手术,住院期间的恐惧、疼痛和对病情的担忧使她逐渐开始不受控制地胡思乱想,时常在深夜用力憋住抽泣的想法。由于曾经看过一些新闻,圆圆对自己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判断,认为有必要接受一些心理干预。
即使学校公布了心理咨询师的排班安排和预约方式,经过反复考虑,圆圆依然没有选择前往学校进行咨询,而是挂了学校附近一家医院的精神科的号。
“因为我还是害怕,如果学校的心理老师把我的情况告诉了老师和家长,他们会不会担心?不希望在他们眼中,我还是一个脆弱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选择相信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学生们来说,如何不被身边的室友和同学看见,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杨桃所在的学校开通了便捷的心理咨询预约方式,直接在公众号上简单操作就能预约。有一段时间,线下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开门,她便预约了线上的心理咨询服务。
然而,在哪里进行这场咨询,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大学生活的场所,处处都有“他者”在,想要完全不被看见,属实难上加难。平时和家人打电话,直接在宿舍打就可以了。但涉及隐私内容的心理咨询,在宿舍进行,难免会被室友发现,然后迎来她其实并不需要的“关心”和“问候”。
南方的4月,春意渐浓。脑海中浮现过许多地点之后,杨桃最终找到了一个没有什么人经过的小花园。这是一个足够隐秘的地点。
一阵微风吹过,几篇黄色的树叶摇摇晃晃地飘落。杨桃发了一条微博:“他们在过春天,而我好像在过秋天。”没曾想到,这句话被室友看见以后,得到的评论是“你又搁这伤心是吧”。
好在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足够细心。他让杨桃把摄像头打开,以便观察她的情绪反应。老师看见她不在宿舍里,很奇怪,问“你为什么在外面”,她只好回答说“实在找不到地方了”。
和杨桃不同,灰灰在一股勇气的推动下,选择了主动让自己“被看见”。
她大大方方地前往心理咨询室预约咨询服务,并且和身边的导师、同学交流自己的心理情况。但这种强烈的主动性和“被看见”的结果,并没有预期地导向被期待的轻松治疗过程。
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建议她一边服用心理干预药物,一边维持每周一次的咨询。为了开药,灰灰在网上仔细搜索过之后,确定了一名感兴趣的心理医生,并前往医生所在的医院就诊。
但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
有一段疗程里,灰灰每个月的药物费用需要1000多元,此外还有每次就诊的挂号费和诊疗费。她本科时问过辅导员,校外就医能不能医保报销,得到的答复是“无法报销,最多一年补贴几百块”。而到了研究生阶段,连这“几百块”都没有了——学校医保办告诉灰灰,她的抑郁症“是入学前就有的病,学校无法承担诊疗费用”。灰灰只能依靠父母支付这些看病的费用。
不同于大部分躯体疾病诊疗的医保报销机制,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常常是自费。对于原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圆圆在决定自行就医后,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心理医生在咨询之后,针对性地开了一些检查和治疗,费用近千元。但在学校医保报销时,圆圆得到的答复是“你挂的是自费门诊,所以开出的所有诊疗,费用都是不报销的”。
由于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这件事,圆圆最终默默从每个月的生活费里拿出了这笔医药费,并放弃了后续的维持治疗,“感觉花这么多钱看病会让我心情更加不好”。
Copyright 2022 - 2027 版权所有洛阳汇智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02887号
洛阳心理咨询位于泉舜购物广场东泉舜186,洛阳心理咨询咨询师拥有二十年以上经验,通过交流向心理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共同讨论解决心理问题(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助力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