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答案

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

HUIZHI COUNSELING

大学“心理干预”系统,为何越来越像“心理监视”系统?-洛阳心理咨询专业机构
来源: | 作者:汇智心理 | 发布时间: 2023-04-23 | 5000 次浏览 | 分享到:

某大学心理委员刘天认为,高校心理健康干预流程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于干预流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让学生在在读期间出事,进而影响学校。所以有些学校不太注重学生隐私,“我们专业的同学比较羞于去找老师,怕自己的事情传出去。”

在某些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其社交生活,甚至是选举、评优等。

刘天曾经参加过一个社团,在选举主席时,有一位候选人由于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好,“吃了很大的亏”。老师在确定最终人选时,也因为其情绪状态不佳而将其排除在外。

“评优评先时,在心理层面上,辅导员如果知道学生心理状态不佳,总归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觉得这个学生至少会比别人心理更脆弱一点。”蒋锋说,“作为健康状态来说,Ta的心理健康的素养可能要稍微欠缺一点点。”

此外,刘天还发现,在学校里,心理状态不好时,除了好朋友会关心一下,其他人知道了,“多少会觉得你这个人稍微有点不正常。”

与八点健闻分享个人经历的近20位相关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的心理状况除了身边极个别好友知道外,“没告诉任何人。”

粗暴的干预和保密的形式化背后,高校里的心理支持系统,似乎逐渐在学生眼中变成了一套“检查”系统。这套系统,隐秘又众所周知。

有些学生不禁问:在学校里,究竟是心理问题需要被解决,还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要被解决?

被行政化的高校“心理救援”

无论学生们如何看待,高校“心理健康干预”仍是流程清晰,规划明确的。

从入学的“心理健康筛查”开始,整个系统就慢慢展开,编织成一张透明的网,渗透进校园生活里,覆盖住每一名学生。

“筛查”出有异常状况的学生,会被辅导员户或是班委“关注”。辅导员会建议学生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或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来做针对性的咨询等。在危机情况下,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有权力将事情绕过学生,直接“上报”至辅导员、年级指导甚至是家长。

“筛查-关注-检查-上报”,这套看似完美的系统,在一些学生眼中,却并不好用。

首先是班级的心理委员。在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眼里,他们似乎成了两个极端——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委员像辅导员的“心腹”:“他好像老师的监控,跟老师打小报告。”

而更多的同学发现,心理委员是每个班上存在感最低,却又非常行政化的班干部。

小杨当过心理委员。相比起班里的同学,她接触更多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帮学校做一些活动和科普教育,或者在群里转发学校的活动通知、推文。

小杨平时工作的受关注度不高,班里的同学碰到心理问题也不会找她咨询,“不过倒是会有几个男生,闲着没事的时候来找我,嬉皮笑脸地说,‘心理委员,我有心理问题,你帮我解决一下’。”

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很多“不够专业”。在一些学校,辅导员们甚至会被安排去心理咨询室轮值。

陈老师在某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她认为,在一些学校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咨询师更加专业:“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一定是学心理学相关专业出身,除了有比较丰富的咨询经验,也会更加体谅孩子的处境。”

归属于“学生处”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虽然独立于各个学院的管理,但仍然有其“局限性”。“学校之间的心理工作程度差异较大,”陈老师说。“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顶多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1:4000配齐心理咨询师。但学校领导如果对心理工作不重视,会让这些老师去兼职一些行政工作。”

在一些高校里,由于“学生处”的工作繁琐而辛苦,学校领导会认为从事心理工作的老师“没那么多活儿要干”,就要求他们承担一部分“学生处”的行政工作,如资助、思政之类,占用他们在心理咨询上的精力。

马钟范等于2007年发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团委、学生处等机构。而《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指出,被测的高校中有84%的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学工部(处)等部门,11%挂靠在院系,5%在思想政治教研室。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保密机制,也让学生们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

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厌学逃学、网瘾手机游戏、考试焦虑、人际关系、青春期叛逆早恋、情绪失控发脾气等)

梦琪作为学生心理咨询师,在“朋辈小屋”中工作。她的心理老师告诉她,学生心理咨询师处理的,应该是更轻的案例。“但实际上,我们可能遇到的是比那些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情况更严重的个案,因为他们可能不信任学校的机制,或者没有意识到要去找正规的咨询师咨询。”

当她想要将处理不了的个案通过“危机转介”机制转移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时,对方就会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感”。

但就算是朋辈小屋,也有“突破保密”的机制。梦琪在接待同学们时,会事先告诉对方:“我们聊的东西会保密,我们互相不知道身份,但如果你有自杀或者伤人的倾向的话,我仍然会把它上报。”

2021年发布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规范化常用文件《高校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书》中,在“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和义务”里,“保密例外”的情况包括——1.来访者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2.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等受到性侵犯或虐待时;3.法律规定需要披露时。

热门文章及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