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浙江有位女孩欲跳桥自杀,所幸被消防救援人员救下,女孩刚脱离危险还未站稳,父亲一个巴掌甩过来。
如果不是围观群众呵止,父亲继续上演武力教育的情势,估计挡不住。
女孩哭诉:“你看,你每次都是这样逼我!”
网友纷纷留言:看得心都碎了。孩子都要死了,还教训?难道父母的面子比孩子的生命还重要吗?搞不懂。
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动不动就自伤寻死,难道不应该打一顿长长记性吗?
01
有个朋友青春期时曾很多次想自杀,想象死后亲友们都会为他悲伤,父母为此痛苦和后悔。
但后来他决定不死了,因为从父母对待他的态度中,他很相信:如果真死了,父母不但不会悲伤,反倒会嘲笑他。
他这样想:如果死都没办法改变父母,那就保留死的权力,好似手握活下去的一个筹码,只要不兑现,他就可以继续相信,父母是在乎他的;并且他总是“有办法”去面对和惩罚不爱他的父母。
朋友的这段心路描述把我震撼到了。
父母们真的需要知道,他们的孩子为了活下去,在最后的无奈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坚持。
也许是想尽快从这种悲伤的气氛里出来,我跟朋友开玩笑:“要不是当年你脑洞这么大,今天我都见不到你了。”
我想说,与自伤、自杀同样扎心的,是孩子在承受中艰难生存下来的历程。父母应该感谢这些孩子长大成人。
01
很多人由此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为不小心掉到河里被邻居救起,或者受了什么伤之后,回家反被父母痛扁一顿的经历。
这很令人费解,可能还会陷入“父母究竟是我爱还是恨我”的内心冲突当中。
站在父母的立场,给一个总体的解释就是:在所有的客体丧失(或即将丧失)中,都包含着愤怒。愤怒之下是对失去客体的巨大恐惧。
父母对即将失去孩子这个客体感到极度恐惧,这是能够理解的;直接行为体现就是打孩子,速度快到近乎本能的反应。
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父亲说:“我好生气啊”,他甩过来的巴掌的意思是:我要打死你想死的心。
还有的父母会恐惧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使用“逆恐”的防御机制,原理是以“找死、不怕死”的方式来缓解对死亡或失去客体的焦虑。
比如朝孩子吼:“想死你去死啊,谁拉着你了?”、“要死一起死”,这种语言暴力有时甚至比打更能将孩子推向绝望。
当父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以自身的愿望和认知能力将孩子逼到没有退路时,孩子只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
自伤、自杀,是孩子对唤醒父母所抱有的最后希望。
03
有些父母很苦恼,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极端行为;即使想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时,总有一道鸿沟让他们难以在情感上去靠近孩子。
他们喜欢问“怎么办”,而当你让他们把自己假设成孩子去体验的时候,这些父母也是一脸懵,因为自己也不清楚内心的那个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这时我们就知道,父母的内在也有一段在情感上封闭的客体关系。
这就导致他们更多使用头脑来和孩子打交道;更多是一些并不合理的约定俗成、社会认可、个人期待等等。
而恰恰是这个部分引发了亲子关系冲突,严重者渐渐把孩子逼上“绝路”。
一方面,父母早年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可能也是被要求或打骂长大的,出于对原生家庭的认同,就很自然地使用相同的方式;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放弃原有的模式,从孩子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满足的话,可能激活自身并未被好好对待过的创伤,这正是潜意识层面要回避的。
还有种可能是,父母的内心存在剧烈的冲突,常常处在超我即将镇压不住欲望的状态,自我在中间又搞不定,然后就潜移默化转嫁给了孩子;外在表现为,像看待仇敌般遏制孩子的各种需求。
几个月前发生过的悲剧:14岁的儿子患有抑郁症,行为异常。父亲请来治病的大师称被鬼神附身,于是通过画符咒、请神明、强喂符水等手段祛邪治病。之后儿子身体状况恶化,父亲又画了一碗符水喂下去,不久儿子便死亡。
孩子的异常,象征意义上是父母内在的魑魅魍魉的外化,符水真正要消灭的是父亲心里的欲望和禁忌。
从心理学角度看,各种迷信驱病系列,大概都是这个套路。
Copyright 2022 - 2027 版权所有洛阳汇智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02887号
洛阳心理咨询位于泉舜购物广场东泉舜186,洛阳心理咨询咨询师拥有二十年以上经验,通过交流向心理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共同讨论解决心理问题(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助力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