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孩子们越是自省,反而会觉得越痛苦。因为很多问题它不是在生物层面的,也不是心理层面的,而是社会层面、教育层面的。
那么,把教育或者社会问题医疗化就能解决吗?孩子有了空心病,就去看医生,吃药,就能治好吗?看病吃药只能解决一点点问题,比如短期内改善睡眠和情绪。
就像雾霾严重的时候,不治理雾霾,只靠呼吸内科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教育和社会的根本问题不解决,都是隔靴搔痒,所以国家出台整治过度资本化的校外辅导,是解决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德政,我非常支持。
那为什么青少年会心理危机频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在不断改变社会的规范,而中国仅用4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变化之剧烈可想而知。
·价值观多元化·
我有个朋友是大学的教授、博导,孩子上初三了,拒绝上学,父母很着急就来找我。他说,现在的孩子真是无法理解,竟然说他们这些教授、博导头脑简单。
我就跟他说,其实我觉得你儿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都是70后。我们上学时候的价值观很简单,就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自己的偶像就是周总理,我认同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但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世界,尤其有了互联网以后,他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变得很早熟。不是说生理上早熟,而是心理上。
他们可能初中就开始读叔本华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所以他们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就意味着选择和比较,我们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人辛苦,也更难更需要价值观引导。
·父母和孩子的代际差异·
我还遇到过一个想要自杀的高中生,她的父母特别着急带她过来。我就问他们,什么是幸福。
这对60后父母就是通过小镇做题家的方式,一路做到大学教授,他们觉得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女儿一听就急了,因为她从来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对她来说,幸福就是父母能够和她平等尊重地对话,她自己对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
不要说两代人的差异,就算是一代人也会有隔阂。比如我是某个游戏的粉丝,一类书的粉丝,这种亚文化圈之间也有价值观的差异。
·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虽然我们的文化环境是多元的,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却只有成绩,这就是荒谬的。我觉得如果教育有一个评价标准的话,那最应该评价的就是立德树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技能和知识。但现在的评价体系,连技能都不一定要有,只有知识。做实验你都不需要会做,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