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与性相关的行为
频繁的性行为也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阀,使焦虑不安消除掉。假使更进一步深入到这种逃避行为自动发挥作用的所在,我们就会发现一种抑制现象。
在心理方面,抑制作用表现于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形成或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与他人接触等等为人所熟知的现象上。
03.感知:你是否正在抑制焦虑情绪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人必须能知觉到抑制作用的存在。不然的话,将会低估它的发生频率,因为通常我们并不明了自己究竟拥有多少的抑制作用。
为了了解自己是否正在通过某种方式抑制着内在的焦虑,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必须了解到自己做某些事情的真实欲望,以便了解我们是真的没有愿望完成它,还是有所顾忌而不敢去做。
假设在心中产生了对某事的批评意念。一种微小的抑制作用会使这人变得胆怯,不敢发表那些批评意见。
抑制作用也有可能强大到使那种批评念头根本不会产生。于是他就会盲目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称赞它。同时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有所顾忌。
换言之,如果一种抑制作用强大到会检察我们的欲望或冲动,那么我们对它的存在就会一无所知。

第二种因素:抑制作用会发生在个人的生命中行使重要职能时,以致他宁愿坚持认为它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
比如说,如果有人对任何竞争工作都会产生强大无比的焦虑,结果使他在尝试任何工作时都会疲乏不堪,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坚持认为自己不够强健,不能胜任任何工作。
这种信念保护了他,但是如果他承认自己身上有抑制作用,他就必须回去工作,从而把自己置身于那可怖的焦虑之中。
第三种可能性要回到个体所存在的文化因素上。如果个人的抑制作用与文化所赞许的抑制作用形式恰好相同,或与既存的意识形态相符合,那么个人就永远不可能察觉到这一个体抑制作用。

比如一位对接近女人的行动心存极端禁忌的人,不会感知到自己身上的抑制作用,因为他以一般人所接受的尊重女人或女性神圣的观念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对追求身外之物的抑制作用,很容易与认为谦虚是种美德的教条相混淆。
这就是说,批评意念之缺乏,并不一定表示抑制作用之存在,而有可能是由于常见的心思之懒惰、愚笨,或由于具有与该教条一致的思想信仰。
简而言之,焦虑也许会潜藏于生理不快的感觉(心跳过速或疲惫不堪)后面;也许会为一些表面看来合理的恐惧所遮掩,比如饮酒作乐,或沉迷于其他消遣的潜在力量。
还有我们身处的文化,使几乎每个人都建立起上述自卫机制。个人越是精神不安,他的人格就越是受这些自卫机制的影响与决定,他也就会有更多更大的事不能完成,或不愿完成。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