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
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她)“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她)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她)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
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
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
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