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约1-2年的时间后,人们才会能接受丧失,最终完成真正的告别。
所以,很多人在失恋后的一两年后,仍然能体会到强烈的悲伤,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失恋后,人们也会进入一个差不多的哀悼期。
过去的种种美好会被无限放大,由此生出的失落和孤独常常导致人们抑郁——40%的失恋者会经历临床可观察的抑郁。
戒断反应的治疗方式,通常是缓慢撤除成瘾药,同时有针对性的预防戒断综合征,做到对症处理。
因此,客观而言,一段恋情的结束,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让你痛苦,实际上有可能是多巴胺分泌减少在作怪而已。
从科学角度看,恋爱、相爱这种情绪化的行为过程,其本身就像吸毒一样上瘾,其实质就是双方不断刺激之下不断生成多巴胺等快感激素的过程。而一旦失恋或被分手,多巴胺分泌机制被打破,人就会如同戒毒一般痛苦。所以,生物体机制决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人能够很冷静地分手,也架不住身体产生种种激烈反应和不适应。人分两种,理性人和感性人两种。面对失恋,理性人通常会强迫自己去放手,并接受感情已结束的事实,以此来抑制情绪的起伏。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足够强大,理智足够强壮,那么情绪与失恋创伤会很快被瓦加。但感性人则完全相反,感性人会不断假设结果、不断分析缘由、不断乞求对方再给一次机会,以便维系自己的多巴胺分泌常态。

实际上,这些行为只是你的大脑在给你希望和要求,让你为了维系多巴胺分泌常态去努力,本能地想要避免毒瘾发作的可怕后果而已。更为具体地说,人们坠入爱河,仅仅是因为多巴胺等激素和神经递质使人愉悦。
在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里,人们会很认同自己的爱情信念。相信爱情,相信自己心中的爱,相信伴侣对自己的爱,相信爱情在人生中占据的位置……对爱情的信念如同空气般存在于亲密关系中,感受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Hanson, 2021)。
但是,当这样一段亲密关系慢慢解体、消亡时,人们对爱情的信念也会因此动摇、坍塌。
失恋后,人们会开始质疑一切曾经在爱情里相信过的东西。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爱?世界上会有那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吗?还能再一次相信爱情吗?

爱情信念的坍塌让人们对爱情这件事感到失望,很难再对爱敞开心扉。
回忆你的恋爱过程,你会发现,与恋人亲密互动,如交流信息、相互拥抱等,都会引发自己多巴胺的分泌,久而久之,这种化学物质的分泌,就与亲密爱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建立起了条件反射的连接。而失恋后,就注定这一刺激源不再会接收到正常的反馈愉悦信息,人体的多巴胺水平就会持续处在一个较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