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跟他说:叔叔,我觉得我是孤儿,作业堆里的孤儿,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虽然世界越来越精彩,但孩子的世界却并没有越来越精彩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段和女儿的对话。
李教授和女儿聊天: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学东西,真棒!
女儿却说:我们这代人才羡慕你们,你们太幸福了。
李玫瑾不解,女儿答道:
“你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
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
妈妈,这不是一天,是12年。”
平心而论,女儿说的确实有道理。

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软件,也没有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
可童年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学习之外的时间,全是自由安排。
无论是踢毽子、抛石子、跳房子,都是最纯粹的互动和嬉戏。
即使挨了骂,转头就能找小伙伴疯跑疯玩,精力和情绪,永远有宣泄的地方。
再看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去的地方很远,甚至动不动就能出个国,接触到的玩具和游戏也比我们小时候多且精彩。
但大多数孩子,放了学,都是急急忙忙被家长接回家,大门一关就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看会儿书就该睡觉了。
家-学校-家-学校。
太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别无选择地被圈养着。
如同一尾小鱼,孤独地游荡在自己的鱼缸里。
物质丰富了,快乐却稀缺了。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焦虑、抑郁呢?
03.当今的孩子,现实感很弱。
准确来说,00后是中国真正的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
90%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学甚至小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了。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活在电脑世界里的,现实感很弱。
心理专家陈默,讲过这么一件事。
两个孩子呢,都是手办爱好者,经常在网上讨论交流,聊得很顺畅。
一来二去,俩人准备网友线下见面,坐在一起聊。
结果,两个孩子一见面,居然无话可说,一合计,“得了,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
换句话说就是,他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就去网络世界里寻找价值感。
这也就是很多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
去年接过一个咨询。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看。
她说,“老师,我女儿上的是重点高中,可我在她手机里看见这个群,这群里玩这个东西”。
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
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
现实感虚弱,造就孩子贫瘠的自我,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简·特温格就曾在《互联网时代》中指出:
“现在18岁的孩子,举动像极了过去15岁的孩子,而13岁的孩子就好像10岁的孩子。
青少年的人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然而他们的心智却更脆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