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到中年,时常还会产生被人看不起的体验;生活中,很难拒商家的推销,也是因为担心对方以为他买不起而嘲笑他。
在养育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忽视比指责打压更糟糕,这会让孩子的心理一直处在干瘪无法充盈的状态,空虚、缺乏动力会成为人生的主要基调。
说好听点叫共情的缺乏,难听点叫做精神虐待。这样的养育者,完全无法从人的内在基本状态出发,去看见和满足一个孩子的合理需求。
当然从现下来说,更多父母纠结的是,一味满足物质要求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比如一双运动鞋动辄千八百块甚至更贵,买还是不买?
其实满足孩子并不会使其变坏,关键在于,父母满足孩子的同时,不要把自己奉献进去。
不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制造内疚,另一种是助长孩子的自大。
“节衣缩食都是为了你”或“你就是公主、王子殿下”,都很难让孩子把父母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而成长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走向你是你、我是我的分化状态。
如果现实条件允许,就没必要人为地增加困难。

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厌学逃学、网瘾手机游戏、考试焦虑、人际关系、青春期叛逆早恋、情绪失控发脾气等)
3.被“看见”越多,自卑感越少
自卑,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内部总是对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感到困难。
换句话说,当我们总是不被“看见”,自卑感就油然而生。
不少人在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之后,开始进行所谓的“报复性补偿”。
比如买很多衣服不穿,最后带着标签送人;连续一个月买自己小时候渴望但吃不到的食物,直到吃吐为止;买各种玩具补偿童年遗憾等等。
这些行为都是在为早年的心理匮乏买单,但往往短暂的满足过后,内心依旧空空如也。物质的满足,解不了精神的饥渴。
每个人都曾经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那里是一个黑洞,但却能够提供全然的满足。出生之后,需要一个功能完好的养育者继续满足我们原始自恋的需要,这就是婴儿被“看见”了。
足够敏感的母亲,直接在身体上就会识别和感知到婴儿的需求并立即满足。这对孩子早期与外界建立信任和安全感,都至关重要。
温尼科特在治疗一个早期创伤的女病人时,使用过这样的方式:他会在窗帘后面守候这位年轻的女病人。当她来到门前,举起手准备敲门时,温尼科特就打开门,仿佛她希望他出现的愿望,真的把他创造了出来。

温尼科特对病人的理解程度极其深刻。他“看见”并满足了她想要创造出一个可供自己使用的妈妈的全能幻想,这成为他们治疗的起点。
从大师的治疗思路我们可以得知:在生命的早期,看见孩子,提供自己被孩子使用,才能跨越原始自恋的需求,帮助孩子迈入下一阶段的成长。
同时,看见、满足和回应孩子,能够增强他们的现实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能力,而不是继续待在幻想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