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在发脾气前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和教育方法。

3、父母立场不一致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孩子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时,孩子会本能的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认为“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是我做错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此外,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的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发展了。
如果爸爸妈妈之间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统一,起码做到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一方教训孩子时,另一方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4、父母相互埋怨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
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当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会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自卑会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孩子会觉得“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从而“破罐子破摔”,让孩子成了不良少年。
父母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教育孩子上面,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为什么那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的问出他的真实想法,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最后,进行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玩玩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5、父母偏心
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父母偏心让有的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等待遇却大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