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享自身经历型话术
-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我特别想参加学校的乐队,但是又担心会影响学习。后来我发现只要合理安排时间,两者是可以兼顾的。你现在对参加社团有顾虑,我觉得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经历。”这种话术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而不是被强行灌输道理。
- “我曾经在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压力特别大,就像你面对考试的压力一样。我当时是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的,你要不要也试试?”用自己的过往经历类比孩子的现状,引发孩子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2. 询问引导型话术
- “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这样我也能更好地理解你。”先询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成为沟通的主导者,而不是一开始就长篇大论地说教。
- “你觉得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家长直接给出结论。

3. 表达感受型话术
- “我看到你最近好像有点不开心,我很担心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先表达自己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而不是上来就指责或者教育。
- “当你晚归的时候,我会很焦虑,因为我会担心你的安全。你能不能告诉我以后如果有类似情况,会怎么处理呢?”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为切入点,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4. 提供选择型话术
- “关于周末的安排,我们可以去看电影,也可以去公园散步,你更倾向于哪一个呢?”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让他们有自主决定的权利,而不是直接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
- “你想提高数学成绩,可以选择多做练习题,或者找老师辅导,你自己觉得哪种方式更适合你呢?”在孩子面临问题时,提供不同的解决途径供其选择,而不是强行要求孩子按照某种方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