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答案

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

HUIZHI COUNSELING

家长如何克服分离焦虑,陪伴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呢?
来源: | 作者:汇智心理 | 发布时间: 2024-06-14 | 671 次浏览 | 分享到:

前段时间,知名动画公司皮克斯出品了一则短片《包宝宝》,在家长圈中引发了热议。

片中,女主人在阴差阳错之下得到了一个包宝宝,她十分欢喜,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包宝宝,包宝宝也很依赖她,母子俩亲密无间。

然而,随着包宝宝的成长,他的独立意识逐渐显露。他关上了房间门,不想让妈妈听到自己和朋友的聊天内容,忙着和朋友玩耍而不是陪着妈妈,还找了漂亮女友谈起了恋爱,包宝宝显然是进入了青春期。接着,包宝宝决定携女友离开家,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

可是,妈妈无法接受包宝宝的渐行渐远,怀着满心的纠结和委屈,她含着泪一口吞下了包宝宝……

《包宝宝》虽然是动画电影,却真实地再现了国内许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在父母老去、孩子长大的十几年间,双方经历着由亲到疏的变化。尤其是在青春期,父母常被各种困扰所纠缠——孩子不听话了,会顶嘴了,总和自己对着干,叛逆了,做出格的事情了……想管管不住,不管又做不到,“分离焦虑”来势汹汹。

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家长若是想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就要理解青春期孩子发生的剧变。

这一剧变包含了身体和大脑两方面。

从身体上来说——青春期的孩子在3-4年间,体重平均增长18公斤,身高平均增长25厘米。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孩子看家长的视角产生了变化。原先,孩子仰视着家长,家长的形象看起来特别高大,仿佛无所不能,依赖、信任之情油然而生。

平视以后孩子发现,原来家长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况且,家长的精力是在走下坡路的,孩子却在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作用下,拥有旺盛的精力,他们会觉得自己才是无所不能的。

从脑发育来说——人的一生,有两次大脑皮质性能的大幅度提升。第一次在2岁左右,脑细胞的每个神经元都有15000个突触,相当于成年人均值的2倍左右;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不用的突触联结被修剪掉,有用的联结则被加强,正是额叶的不断修剪才促进了个体认知加工的成熟,使大脑的运转变得更为高效。

简单来说,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处理性能远超家长。你可以理解为一台最优性能的Iphone和一台老式诺基亚3310之间的对比。

身体和大脑的双重变化给孩子带来了情绪、判断、行为目的和自我控制方面的改变,无怪家长感到青春期的孩子像脱缰野马一样难管。

孩子在一路狂奔,家长只能跟在孩子身后亦步亦趋。如此一来,家长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眼看着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自己却追不上。这种焦虑一旦处理不当,就会演变成极端的控制欲,导致莽撞的相处,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克服分离焦虑,陪伴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呢?

想要平稳度过青春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放手”。

青春期到来之前,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家长给予,孩子接受;家长命令,孩子执行。总体来说,孩子在前十年受到的训练可以概括成6个字:被疼爱,要听话。这就是孩子在以往学会的所有规则。

青春期一到来,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瞬间涌入了孩子的心灵,他们迫切希望去外面体验一下这个新世界,结交新世界里的新同类。从现在开始,孩子不但要面对父母,还要以自己的身份来平等地应对他人。

家长或许不知道,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对孩子的意义非凡,孩子通过走出家庭,扩大交际圈,适应与他人相处的新规则。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则,孩子才能融入到外界环境中,全身心地体验生活,构筑自己的小世界。而这一切,都不是家长能给予的。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曾对她说:“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

这句话,是多少青春期孩子的心声——

“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你别把我当小孩了。”

很多时候家长不明白,自己明明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为什么孩子却觉得这不是TA想要的呢?

那是因为,家长往往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是“施与”,而不觉得那是孩子生来就有的权利。你要记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附庸,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有三点能做的——

首先是理解。青春期孩子有时会做出一些让家长感到匪夷所思的举动,被家长发现后,甚至会用夸张的表演来掩饰。家长无需困扰或者追问,只需告诉孩子:“哦,原来是这样!”孩子想解释的时候,自然会解释。

理解之后是包容。作为家长,应当允许孩子有情绪表达,特别是负面情绪的表达。孩子之所以会在家长面前表现出生气、不满,究其根本还是出于信任——相信家长能接受自己的不愉快。

最后,家长唯有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强大,才能帮助和指导孩子,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提升孩子的认知深度。如果家长自身都缺乏对负面情绪的管理能力,又该如何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做到理解、包容、强大自我这三步的家长,会再度和孩子站到一起。尽管此时,你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是“分离”的,但是,你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彼此的爱和尊重,而不是捆绑和逃离。

家长和孩子,从来都不该是放风筝的人和风筝之间的关系。

注:文中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及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