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卑和不安,很多都是源于内心挥之不去的“内疚感”。
不信你问问自己,有没有经常担心给别人添麻烦?
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吃亏一点也没事儿?
又或者,很害怕让别人对自己有所期待,更害怕把事情搞砸,让别人失望?
这些都是你的“内疚感”在作祟。

电视剧《小舍得》里的米桃,就是这样一个被“内疚感”笼罩着长大的孩子。
在留守家庭长大,她从小就必须特别懂事。看到父母为了培训费发愁,她就说不上了,然后每天晚上自己加倍用功,赶上成绩;看到喜欢的裙子不敢吱声,因为心疼爸妈,怕给他们增加经济压力。
但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还有内疚。平时,父母最常教育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为你花了多少钱,你得争气。”
渐渐地,米桃就将父母的压力内化成了自己的责任,背负许多不属于自己年龄的责任,不敢发脾气、不敢任性、心里有委屈也不敢说。

值得注意的是,“内疚感”带来的不仅是长期的压抑和内耗,而且如果一个人被内疚情绪淹没,就会慢慢发展成罪恶感,从而全盘否定自己这个人,认定外在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等于把所有攻击转向了自身,恨不能把自己杀掉才能弥补,内疚无法消散,接下来就是很深的抑郁。
所以,剧中的米桃,在长期的压抑下,患上了抑郁症,最终不得不退学休养。
可怕的是,米桃只是无数孩子的一个缩影。
下面这2种父母,都很容易在孩子心里埋下内疚的根源。

a. 期待型
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那种人。
学钢琴,不是因为孩子喜欢,而是因为父母觉得钢琴家优雅,有面子。考证书,是因为父母觉得有用处。而一旦孩子成绩退步,不问原因,只会来指责孩子不省心,不听话。

b. 牺牲型
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坏情绪,还经常把自己的付出挂在嘴边——
“我们天天累死累活的,不还是为你好吗!”
“要不是因为你,你爸你妈早快活去了,哪还用操这个心!”
如果你有这两种父母,劝你不必和父母太交心。
虽然,父母们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这并没有什么错,可是一旦过度,就会演变成家庭里的情感绑架,变成操纵。
要是你正在被内疚感困扰,希望你明白,过去经历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长大后的你,是完全有能力给自己滋养和底气的。
因为你不属于任何人,不用为他人负责、内疚,哪怕是你的父母。
你只属于自己。
注:文中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