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答案

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

HUIZHI COUNSELING

如何培养孩子未来的九大能力?
来源: | 作者:汇智心理 | 发布时间: 2023-11-19 | 4190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过整合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多年经验,总结出未来孩子们必备的种能力,分别是:合作能力,艺术能力,共情能力,意义感,沟通能力,知识储备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力,自信心。

通过这种能力有针对性地帮你规划、培养孩子更好的未来。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种能力。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一种,合作能力

美国作家迈克尔在他的著作《我们为什么要合作》一书中提到,合作是人类的天然属性,就是因为这种属性,才有了人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星火相传的发展历史。如果没有合作,每个人都是独自的个体,那么社会发展的意义在哪儿呢。

所以合作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孩子好的合作能力呢?

每个人的合作能力都要经历几个阶段:自我意识阶段,有意识合作阶段,相互团结阶段,共同创造阶段。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一阶段,自我意识。这时的孩子基本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表达意愿都很直白,要什么就直接说,不给就哭就闹。只能你去顺他,他不会来顺你,这时,大人就要有意识去培养他了,比如:给孩子设定一定的条件,让孩子达到条件了就给东西,不是哭闹就能解决的。

第二阶段,有意识去合作。孩子大一点,父母多带他们去人多的地方玩,尤其是小朋友多的地方。比如很多孩子一起玩滑滑梯,你得教孩子学会排队,一个一个来。孩子就知道这是规则,必须合作,而且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做的,孩子自然就养成习惯了。以后凡遇到这种情况就自发去遵守这样的约定。这就是合作的训练。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三阶段,相互团结,当孩子不只满足于简单的一个人玩耍,他们的心智就会渴望与有共同想法的小朋友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这时,大人或者老师就可以安排几个孩子一起去完成某样任务。孩子们会很积极去配合,然后他们发现几个人一起做比一个人做更快,孩子就会爱上这种团结合作的关系。

第四阶段,共同创造。孩子再大一点,他们会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玩,这时大人可以细心观察他们在一起怎么玩的,可以给他们共同的爱好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一起去完成。既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又加深他们的友谊,让他们知道合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他们以后在工作中的合作培养习惯。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比如:让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去,同大人一起做卫生啊,择菜啊,洗碗啊。还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社会上的亲子活动或者夏令营活动,这些都是锻炼合作能力的最好方法。

我们培养孩子如果只依靠学校,依靠老师,只看孩子的语文数学学得好不好,这样只会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阻碍孩子合作能力的锻炼,将来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

图源网络,侵删

第二,艺术能力

艺术之于教育,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以慰藉心灵、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亦或者有着丰富自己生活的作用。所以很多爸爸妈妈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艺术,他们有的是懂得如何培养孩子,有的可能只是随波逐流,看见别人家孩子学,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学艺术,这时愚蠢的做法。

曾经马云在某个演讲中说到:过去我们的艺术不能当饭吃,以后如果孩子不学艺术将会没饭吃。学习艺术对于孩子的影响又是各不相同,那么你是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艺术?

1、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是基础、首要的能力,我们在学校更多的是学习逻辑性和理性的认知能力,而艺术的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感性、直觉上的认知能力,前者开发的一般是人的左脑,后者更多的着重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才能更好的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图源网络,侵删

2、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

我们常说要提高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的品质,创造力也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艺术的思维是直觉的,非线性的,所以在生活中一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艺术的创作就是具有原创性,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艺术教育特别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创造力。

3、有利于提升幸福感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卷起来,使得社会上出现各种很丧的文化,使得很多年轻人选择躺平。这时候如果你学习过艺术,那么就懂得其他的道理,艺术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成的,在艺术教育中能找到心中的自己,在艺术中找到快乐的意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精神救赎功能得到体现。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三,共情能力

共情就是感同身受,能够站在去尊重他人的角度上,不予评价,不会去多说什么,更多的是去体会感受当事人在所在情景下所经历的和所遭受的一切。共情能力是可以后天提升的能力,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塑造,气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积极帮助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1、通过人际交往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人际交往是共情产生的背景和环境,人际关系越亲密,共情能力会更高。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能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进而促进共情能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玩耍,帮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发展共情能力。

图源网络,侵删

2、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互动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影响孩子的社会化、性格和共情能力等多个方面。孩子喜欢模仿家长,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能经常表现出同理心,孩子也能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同理心。

3、夸奖孩子的善举

家长可以常常夸赞孩子小小的善举,长此以往,孩子的共情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如果家长总是斥责孩子的善举是“多管闲事,会惹祸上身”的话,就会让孩子认为帮助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很容易形成“冷漠”的态度。

图源网络,侵删

4、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所谓的共情能力,其实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感情,才能去更好的和他人相处。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也能让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因为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只想着自己,在很多需要配合的事情上,也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或者帮助他人。

5、言传不如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共情力的父母还会担心孩子没有共情力吗?如孩子哭时,父母一定要懂得忍耐,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崩溃,体会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温暖的安慰和拥抱。

图源网络,侵删

6、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总是隐忍、伪装,孩子在这种虚假的环境下长大,就无法接受家长任何的情绪,慢慢的,也会失去共情的能力。父母要适当地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对家长的感情产生共鸣感,主要是让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感情,能够让孩子把他人表达的情绪,和自己表达的情绪联系起来。

7、让孩子思维更开阔,格局更大

思维会局限一个人的共情能力。生活在狭窄的环境当中,身边的人都是一样的性格,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的思维不够开阔,很多时候都会有点自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想到更长远的地方。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见世面,让孩子的格局变大,孩子对人和情感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强,自然也就会培养出自己的共情能力。

图源网络,侵删

意义感

我们如何给孩子好的感觉?做到以下四点,你就能够带给孩子好的感觉,让他产生意义感。

1、接纳自己,接受过程

我们为什么会对外界有所期待,特别是对身边的人有期待?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出生时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我们的一切问题与需求都需要妈妈来帮我们解决,而且最好是第一时间解决。

但是,随着我们长大,我们会发展出自我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知道了,其实满足需求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虽然我们会担心而不安,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并不会因为没有立刻满足需求而死掉。

于是,我们学会了等待。

图源网络,侵删

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一个自我的成长。你的自我力量越强大,你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就越强,你就越不会向外界寻求期待和改变,而是专注于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但是,有些人从小一直是父母帮他们做事和解决问题,让他们习惯了依赖外界,也没有时间学会等待。

所以,他们长大后对孩子成长也缺乏等待,也会习惯去代替孩子做事,并把期望安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

当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情绪就来了,就很焦虑。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一些父母常常就会这样。

你以为我愿意天天唠叨,要你认真写题吗?”“教了你一百遍都不会,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你别这样子好不好,认真点,算我求你了,行吗?

图源网络,侵删

这样只会带给孩子满满的挫败感,孩子自然就不喜欢学习了。

通常孩子表现不如我们所愿时,我们会认为,是孩子让我们生气和焦虑的。

如果孩子表现好了,我就不焦虑了。希望孩子来配合自己的焦虑,解决自己的焦虑,但这是很难实现的。

但其实,孩子的行为,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上说:你和你孩子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喜欢自己,你也很难喜欢你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对孩子不满意,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己。你对自己、对世界有个好的感觉,然后才能给孩子好的感觉。

图源网络,侵删

2、强化正面的表现,而不是盯着负面

一位心理学者说:

在我生命里面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老师,对我一生影响非常大。这些老师从来没有跟我说哪方面做的不够好。但是只要我做的好一点点,他就会为我高兴。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通过看见孩子好的地方,来激发孩子优秀的品质。

为什么你不要去关注负面的东西呢?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越是关注什么,越会吸引什么。

父母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就会朝向那里发展。其实,父母的语言与情绪,对孩子都是一种暗示,而孩子非常容易接受父母的暗示。

这里的所讲的暗示,其实就是通过感知而吸收到内心。

好的暗示,会点亮孩子的内心,吸引孩子一直去挖掘自己这方面的潜质,并且扩大到相关联的方面。不好的暗示也会将孩子带入到父母所不希望看到的那个处境里。

因此有人说,孩子真是个奇怪的物种,你越是担心什么,害怕什么,他们就越会发生些什么。

图源网络,侵删

举个例子:

一个孩子写单词,居然没有一个单词写对。更奇怪的是,一个单词中5个字母,只对了2个,还有3个都是错的。

父母看到这样应该很抓狂吧,所以,一般的父母会这样反应:

你真行啊,没有一个单词是对的!5个字母都能写错3个?没见过你这样笨的,你到底想什么?怎么就不能认真写!

有这样的情绪很正常,但父母要知道,你的情绪发泄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结果就是,孩子从此再也不想碰英语了。

当我们陷入到情绪里,陷入到我们头脑中的道理中,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孩子应该做好,我们就与孩子失去了连接。我们只看到自己的意图,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孩子自己可能也感觉很挫败。而我们给他的这种负面的催眠更加强化他的挫败感:

我就是不认真,就是笨。我就是学不会,什么也做不对,就是没希望了。

今后他不认真、做错东西就理所应当了,因为他已经认同了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

那要怎么做呢?孩子都错成这样了,还有什么优点可以肯定?

图源网络,侵删

答案是:有

你可以这样说:我发现这个单词里面有两个字母是对的,还差三个字母,我们再努力一下,把它们找出来,把它们拼对。

这样,孩子的内心会闪过一线光亮:原来我也有对的地方。努力一下还是有希望的。

在孩子挫败的时候,更需要鼓励,给他希望。这样,我们就能够推动孩子,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很多父母却很难做到呢?

因为我们没有与孩子产生真正的连接,没有连接就没有爱的传递。分裂与对抗,是不会有爱的。

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爱与连接,即便我们的想法与意图再有道理,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传递不到孩子那里,我们与孩子是隔离的。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跟别人连接的。此时我们正处于一种防御与隔离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平和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看见孩子的感受。这样,我们就能够化解孩子的负面感受,并带给孩子正面的感受。

让孩子有个好的感受,他们才能打开心门去对这件事产生连接,事情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图源网络,侵删

3、当孩子不在状态时,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当我们去逼孩子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与孩子产生连接。此时逼孩子学习,还会带给孩子痛苦和压力感,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糟糕的情绪记忆。这样,孩子就会切断与学习的连接,把学习当成是家长强加给自己的事。

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好,他们是很难真正爱上学习并主动自觉做功课的。

一些孩子不想上学,只想玩游戏,很可能是因为他看不到上学对自己的意义,而手机却能使他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意义。

所以,学习这件事,从培养感觉入手,会比较容易让孩子从中发现和自己相关的积极意义。

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厌学迹象时,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孩子学习遇到困境时,家长千万不要让他失去信心,而是要帮他找回信心。

图源网络,侵删

4、给孩子一个好的开头

万事开头难,但有一个好开头,就有了好的方向。

我还记得女儿二年级时写第一篇"看图写画"作文的情景,面对四幅图她只写了一句:

有一人喜欢摘花,后来她看到草地上有个牌子写着"爱护花草",就不摘花了。

老师在上面打了个"C",批语是:字数太少,内容不够具体。

于是女儿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她开始害怕写作文,。

第二次作文作业,让女儿犯了愁,她为难地说:妈妈,我不会写!

我开始耐心地启发她:

你看这张图,里面都画了些什么?里面有谁,他在做啥,开始是怎样的,后来怎么样了?这个转变的原因什么?

女儿一一作答。

我告诉她:你把刚才你说的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了。

女儿点点头。半小时后,她的第二篇"简洁作文"出炉了:

有一个人喜欢骑马,可他不会骑,后来他爸爸教他,他就学会了骑马。

女儿知道字数不够,可怜巴巴地看着我,说:"我能写的都写了,实在想不出来了!"

于是,我开始陪着她以按照图的场景一起玩情景游戏,陪她一边玩一边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绿色的草原,体会到了画中人的心情变化,想像着他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最后孩子怎样克服困难学会了骑马。

游戏结束了,我和她一起回忆了过程,她认真地把这个经过写下来了,我又陪着她做了两次修改。

这一次女儿交上去的作文,令老师大为赞赏,同学也对她刮目相看。女儿回家说起这件事眉飞色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图源网络,侵删

从此,她爱上了作文。即使在她学习低潮时,也依然保持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因为已那成了她的一种享受。她享受的不是写日记,而是写作带给她的那种感觉。

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通常就是在里面找到了他想要的快乐的感觉。这个快乐有两种:一是单纯的快乐,比如得到了好吃的和好玩的,二是有意义感的快乐,快乐之后有积累、沉淀,可以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第一种不会带给孩子实质的意义,而第二种能让孩子把这件事的感觉同自己的价值感与自信相连接,产生意义感。这种意义感才能生成孩子内在的持久动力。

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那为什么成为专家的人还是那么少?因为坚持太难了。

而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大部分靠的是事情本身不断带给他们的意义感,也就是好的感觉。所以他们的坚持与成功更容易水到渠成。

图源网络,侵删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法正常的合作。

沟通能力包含四个阶段:情绪控制,学会表达,真诚倾听,书面写作。

第一阶段,情绪控制,孩子最初是不懂得沟通能力的,他们只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他想要一个玩具,你不给他买他就会又哭又闹,这时你不能心软就给他买了,否者他以后就老用这方法对付你,而应该教会他控制情绪的方法。

第二阶段,学会表达。孩子有情绪,要引导孩子描述内心的想法,为什么要哭,为什么想要这个玩具,这个玩具的好处在哪儿?说出正当的理由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第三阶段,真诚倾听,孩子可能表达不好,你就需要给他解释,解释的过程要浅显易懂,让孩子能够耐心去倾听,能够明白,能够接受你的意见。

图源网络,侵删

这一来一往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就会有更多的对话机会,对话就是锻炼沟通能力最好的办法。对话越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越强,沟通效果越好。

第四阶段,一起讲故事。待孩子思维能力强一些,经常和孩子一起把身边的事情编成故事来讲。讲故事是锻炼孩子沟通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讲故事的人要想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有效解决听故事人的问题,他就得去猜测对方的心理。对方想要什么,我该用什么方法来满足他,这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还有一点,书面表达,孩子大一些,有些沟通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达,既锻炼沟通能力,还锻炼写作能力。比如,有些家长上下班时间和孩子不在同一个点上,你可以给孩子留张纸条:宝贝,妈妈上班去了,饭菜在锅里,你自己弄来吃哦,小心别烫着啊。今天的饭菜味道怎么样?明天你想吃什么?给妈妈留言哦!妈妈好照做。爱你的妈妈。

这样的沟通是不是很美!也很有效果!

沟通和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团队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就要学会了沟通才能有效地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必须的。

图源网络,侵删

,知识储备能力

知识储备是指储备多方面的东西,而不是只储备书本上的知识。音乐、体育、艺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储备。

知识储备也分几个阶段:早期学习,似懂非懂,建立联系,成为专家。

第一阶段,早期学习,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大人给他灌输什么他就储备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了,一定要给他灌输一些有用的东西,不当的言行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二阶段,开始拓展。慢慢地孩子开始发展到一知半解的状态,通过自己仅有的一点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见识,比如:孩子看了超人奥特曼,就会联想到自己,奥特曼会飞,我是不是也可以飞,他就有可能去尝试,如果家长不加以正确的引导,结果会很可怕的。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三阶段,建立联系。通过大人的引导,孩子就会开始思考,我该怎么才可以飞起来而不回摔疼呢?这时孩子储备的那点知识就不够了,只有把很多东西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才能知道答案,于是孩子就开始渴望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主动去学习。

第四个阶段,成为专家。孩子开始对某个东西或者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兴趣,而应该保护他的兴趣,坚定地支持他、帮助他到实践中去探索,慢慢地他就会在这个领域做出成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孩子从小白到专家的过程,最需要的是理解能力。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到就是理解能力,而是要灵活运用各方面储备的知识,去融会贯通地运用,才叫真正的理解了。

培养理解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因为艺术就是各种熟悉元素的组合。因此,多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画展,让孩子去领会作者的思考的角度,这样能够促进孩子的思维活性和理解能力。

图源网络,侵删

,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今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眼见则信,非黑即白,叛逆阶段,批判性选择

第一阶段,眼见则信,孩子的思维很单纯,一般都是直接相信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的,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孩子在没有大人监护的情况下就容易遇到坏人,所以我们就要尽早教孩子学会辨识真与假,好与坏。

第二阶段,非黑即白。每个孩子在认知过程都一样,从不加辨识到不对就错,非黑即白的两个极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只要你稍加注意,有些成年人都是这种思维。那么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提问,让他们知道凡事都有多面性。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三阶段,叛逆阶段,孩子再大一点,对任何事物都开始持怀疑态度,他们开始反对大人的观点,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青春叛逆期。

其实不是他们叛逆,而是他们在长大,在成熟,有自己的想法了,聪明的家长这时就不要去压制孩子,而是与他站在同一战线上去支持他,理解他,正确引导他。

第四阶段,批判性思维。通过一段时间懵懂的想法,孩子们的思想逐渐成熟,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处事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慢慢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审视世界。

未来的社会,单一的或者不需要思考的工作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需要融合各科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未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知识,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论孩子处在任何阶段父母都要减少对孩子的控制,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多问为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锻炼孩子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先发优势

图源网络,侵删

,创造力

创造能力与知识储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紧密相连。想创造出新的东西,不是凭空想象得出来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思维能力才行。创造力就是发现缺陷,整合资源,去创造更优化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阶段。模仿阶段,有目的有方向的阶段,表达阶段,坚持努力

第一阶段,模仿阶段,孩子天生就有创造的想法,比如一两岁的孩子,经常看到大人打电话,但凡看到一个与电话相似的东西,就拿起来有模有样地开始打电话。这时大人不要笑话他,要鼓励他,表扬他。

第二阶段,孩子大一点,他就会想,为什么我的电话就听不到爸爸的声音呢,于是我们就给他解释要用手机打电话才能能听到爸爸的声音,以后他打电话就知道用手机才可以听到声音了。

图源网络,侵删

然后孩子就开始对手机这玩意儿产生兴趣了,会问很多为什么,我们大人就要耐心给他讲解,并同他一起上网去查相关知识,引导他去深入学习这个领域的东西。

第三阶段,表达。待孩子对这些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渴求更多的知识来解惑心中的疑问,我们就要给他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让他去学习。等他知识储备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会想要自己动手去创造发明,去表达出来,这就是为未来的创造者,发明家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坚持努力。没有一个人的创造过程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要经历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才会有最终的成功。这个过程就需要不断的坚持努力不放弃的忍耐精神,才能让他的创造力得以最终的实现。所以坚持努力是成为一个真正发明者的分水岭。

,自信心

自信心与创造力紧密相连,要想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实现,必须要从小培养孩子坚定的自信心。

自信心分为两个部分:愿意尝试,坚持不懈。只想待在舒适区的人永远不会有创造的自信心。只要有愿意尝试的自信,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就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特质。

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也分为四个阶段:盲目自信,在意别人看法,预先考虑结果分析,不惧怕失败

第一阶段,盲目自信,这是每个人最原始的自信。当一个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危险这个概念。这时,我们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还是应该让他适当去试错,自己下意识去总结经验才会成长。

图源网络,侵删

当孩子知道会痛,会有危险时,他就有可能产生惧怕的心理,而停滞不前,这是,父母就要多鼓励他,多给他示范,讲解,让他客服恐惧的心理。

第二阶段,在意他人看法。当孩子跨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就要表扬他,为他鼓掌,点赞。这时,孩子有了自信,也想得到更多的表扬和关注,就会去尝试做更多的事。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不会遇到很多失败,这时父母的重点就是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失败。

父母可以有意做一些自己也失败的例子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还要想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让孩子从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失败的沮丧中走出来,充满自信地再来下一次的实验。

图源网络,侵删

第三阶段,通过失败,孩子就学会了预先考虑,分析原因,抓住灵感与时机,不断进行实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时孩子对过程更熟悉,对自己更了解,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大。因为通过锻炼,他们知道,只要坚持努力,所有困难都会过去。不惧怕失败的心态也真正成熟起来。

第四阶段,不惧怕失败,当一个人不被失败所困,他们才能更主动,更有自信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也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拥有成熟自信心的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实践中,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从容,最终走向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是表扬和认可他们的做事过程。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一定要以平和的态度,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当孩子得到大人的支持,更加关注过程时,他才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坚定地走下去。 

注:文中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文章及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