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庭暴力就是指打骂、体罚孩子,但随着 80、90 后进入父母的角色,打骂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套方法。
打骂式的家庭暴力越来越少,但很多新型的家庭暴力,却开始盛行,对孩子的精神进行着摧残。
今天我就来聊聊生活中,有哪些披着教育孩子外衣下的「暴力」吧。
习惯性使用攻击性语言
虽然新生代父母基本都能忍住不对孩子进行打骂、贬低侮辱,但许多时候情绪需要发泄时,不过是换了一种更隐晦的方式——攻击性语言:
真笨,这么点小事都干不好,将来啥能干好?
你就知道捣乱。
你怎么连好好走路都不会?
虽然不打不骂,但攻击性的陈述,其本质和辱骂、贬低是一样的,都是语言暴力。
它并不比打骂的杀伤力低,反而因为更「温和」、「无害」(这俩词不是太完美),更不易被我们察觉到是在使用潜在暴力,所以出现频率反而更高。
如果真的要比,这种长期低杀伤力的攻击性语言,比偶尔高杀伤力的打骂,危害更大!
它导致的长期不安、自我怀疑、不被爱的恐慌,会慢慢占据孩子的内心。
当然,有人会说,我讲一百遍孩子都不听,我也没办法,只能声音越来越大,话越来越难听。
孩子有时候「熊」起来确实是要命,永远温柔不生气的妈妈,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后妈。
但生气可以,表达愤怒情绪也可以,但表达情绪 ≠ 语言攻击 ≠ 泄愤。
我们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高声、可以气愤,可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令妈妈很生气」、「我不喜欢你玩具乱丢」,甚至是板起脸训斥几句,而不是对人不对事。
所以,尽量把攻击性语言变成中性的描述性语言,不情绪化,不站在高处指责,把看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攻击性语言:
滚,别叫我妈妈,你是我妈,行不。
笨死你得了,啥都干不好。
你怎么不去死。
描述性语言:
地上到处都是你的玩具,这样让我有一点烦躁,快点把玩具放回原位吧。
你随地乱扔垃圾了,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谢谢。
直接把你看到的「地上都是你的玩具」+ 你的感受「我有点烦躁」+ 你的需求「快把玩具放回原位」描述出来。
好好说话真的是一件需要一生去修炼的事情。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才能学会好好说。若父母总是恶语相向,这些话会原封不动地流入孩子的耳朵,最后变成孩子的语言。
冷暴力惩罚
冷暴力大家都知道,恋爱时大多数情侣最讨厌的不是面红耳赤的争吵,而是一方一言不合的冷暴力。
懂得都懂。
但成为父母后,很多人却把冷暴力带给了孩子(ps:这里并不止跟孩子说明原因,彼此相互冷静的过程)。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跟我们分享过自己被父母关在门外的经历,具体原因她已经忘记了,留在记忆中的,只有自己大哭着拍门,一遍一遍地喊妈妈的画面,以及深深的绝望感。
即使现在长大,那种留在潜意识的被抛弃、不被爱和接纳的感觉还是冷不丁地会袭击她。
所以,这么多年,她对家一直都有着恐惧、无措,哪怕知道父母很爱自己,哪怕父母从没动手打过她。
很多父母,在被孩子气得或烦得不行时,就习惯晾一晾孩子,轻者直接冷漠脸,孩子说啥都不搭理他,严重者关小黑屋,关到门外。
也许你只想矫正孩子的行为,自以为「我不理你,你就知道我有多生气,你就知道该反思自己了」。
但却忽略了这种做法对孩子内心的巨大伤害。
孩子根本就不会如你所愿的去思考——妈妈为什么不理我或为什么被关在门外,他们唯一想得就是——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
刚开始可能只是质疑父母的爱,若是被冷暴力对待地久了,孩子会意识到「我的感受,父母根本就不在乎」,然后隐藏自己的情绪,关闭自己的内心。
一旦孩子关闭自己的内心,父母再想与其建立亲密、信任的连接会非常难。
之前看过一项叫做「三分钟忽视」的实验,特别震撼。
一开始宝宝们和爸爸玩得非常开心。
就在这时,实验人员要求爸爸们转过脸去,再回头只能面无表情的面对宝宝,持续三分钟。
宝宝们看着自己的爸爸,尝试重新和爸爸玩耍。但由于得不到回应,逐渐变得沮丧。
他们开始看向别处,想重新找一些玩具,做各种动作,极尽所能想得到爸爸的回应,和爸爸玩,依旧没有回应。
仅仅三分钟后,宝宝们纷纷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巨大的压力,崩溃大哭。
精神分析学有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不回应,甚至是故意不回应,真的会把孩子推向绝境。
如研究人员所言,现实生活中,那些一直经历着像实验中「三分钟忽视」的宝宝,最后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其实,父母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冷处理,不过是在逃避。因为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呀,总不能打一顿或把自己气死吧。
有情绪很正常,但是不能在错误的发泄方式上一条路走到黑。
孩子情绪崩溃要冷静,但绝对不是直接将其置之不理。而是要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至于不良行为的改正也绝不是你不理他,他就能无师自通的。我们必须保证孩子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正确认知。
若认知没问题行为却依旧不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承担行为的直接后果。
一次又一次不听话,那为娘就一次又一次盯到你改。
Copyright 2022 - 2027 版权所有洛阳汇智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02887号
洛阳心理咨询位于泉舜购物广场东泉舜186,洛阳心理咨询咨询师拥有二十年以上经验,通过交流向心理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共同讨论解决心理问题(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助力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