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点 :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导致不同心理状态。对优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
他们充满自信,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
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仅希望在会考中获得通过,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到了高二,孩子对于学习成败的归因,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即归因的内化,而不是客观条件即归因的外化。
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学习毅力的增强等,而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如学习环境的改善,老师的教学水平等。
对高考的期待与恐惧 。具体表现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易受干扰、经常幻想将来等。他们感到很紧张,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惧,所以他们的潜意识有时宁愿在幻想中满足。
沟通重点 :引导和帮助孩子实现均衡发展。引导孩子向内化归因转化,促进他学习主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高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帮助他们认识到提前准备的重要性,以此减少恐惧和焦虑。
3. 高中三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 ,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 , 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
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考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 ,经过努力,成绩并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以致成绩下滑,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沟通重点 :通过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当下情况。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营养健康。
注:文中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