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进入初中后出现厌学、拒绝上学的情况,这对家长而言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以下是分步骤的沟通策略和行动建议,帮助家长以建设性的方式应对:
第一步:暂停焦虑,先做观察者
避免立即反应
发现孩子不上学时,家长往往会陷入恐慌,但此时需要先冷静。例如,如果孩子突然说“我不想上学了”,可以回应:“听起来你最近很累,我们可以聊聊发生了什么吗?”而非立刻质问或指责。
观察细节
记录孩子近期的行为模式:是否频繁失眠、拒绝社交、对原本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这些可能是心理困扰的信号。例如,孩子连续一周熬夜玩游戏,可能是逃避现实压力。

第二步:用“非暴力沟通”打开对话
营造安全氛围
选择孩子放松的时机(如饭后散步时)开启对话:“我注意到你最近请假比较多,是不是学校里有什么事情让你不舒服?”使用中性语气,避免让孩子感到被审问。
倾听而非说服
当孩子说“学校很无聊”时,不要急于反驳。可以问:“你指的‘无聊’具体是什么感觉?是课程太难,还是和同学相处的问题?”通过追问细节,引导孩子具体化问题。

第三步:挖掘深层原因(附自查清单)
孩子拒绝上学通常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向排查:
学业压力:作业量是否超出承受范围?考试成绩下滑是否带来挫败感?
案例:某学生因数学连续不及格,害怕被嘲笑而拒绝到校。
人际关系:是否遭遇校园霸凌、同伴孤立或师生矛盾?
案例:孩子因体型被同学取笑,通过装病逃避上学。
家庭因素:父母是否过度干涉学习?家庭变故(如离婚、亲人离世)是否影响情绪?
案例:父亲长期用“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低下。
心理状态:是否存在焦虑症、抑郁症或适应障碍?如孩子出现持续情绪低落、躯体化症状(头痛、胃痛)。

洛阳心理咨询专业机构 洛阳青少年心理疏导 洛阳心理咨询
第四步: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小步渐进目标
若孩子已长期缺课,切勿强制立即复学。可与学校协商阶段性计划:
➔ 第1周:每天到校1小时,在心理咨询室自习
➔ 第2周:尝试参加最喜欢的体育课
➔ 第3周:逐步恢复半天课程
引入第三方支持
举例:联系班主任调整座位,让孩子靠近信任的同学;寻找擅长青少年心理的咨询师,用沙盘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第五步:重构家庭互动模式
调整期待值
公开向孩子表达:“比起成绩,我们更关心你是否健康快乐。”例如,家长可主动减少课外班,每周安排一天“无作业日”用于亲子活动。
增加情感联结
通过共同兴趣重建信任。例如,与沉迷游戏的孩子约定:“我们一起研究怎么通关这个关卡,但每天只玩1小时,其他时间试试打篮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