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状态的孩子,就这样被父母的焦虑催生出来。

图源网络,侵删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所谓“真自我”,即围绕自己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而“假自我”,就是围绕他人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
如果一个孩子处处讨好父母,以父母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的内心只有一个“假自我”。
他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和意志,终生都困顿在父母的意愿里。
这种困顿和迎合,导致孩子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力,模糊了对自我的感知,造成了“空心”的个体。

图源网络,侵删
三.请把孩子的“心”找回来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他背负的使命,是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下,发展成内心丰盈、独一无二的自己。
父母的责任不是绑架这个灵魂,而是要鼓励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要实现这个目标,父母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1)放慢节奏,别再逼孩子
或许很多父母都知道,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上是一个平凡人,成为人中龙凤的只能是极少数。
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已经是很伟大的梦想了,父母真的不必把孩子逼上“绝路”,否则,后悔的一定是自己。
在电影《天伦之旅》中,爸爸弗兰克在暮年时,旅行探望了四个儿女的生活后感叹:“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对他们那么苛刻。”
唯有父母放慢了催促的脚步,扔掉手中的鞭子,孩子才能放慢节奏,循着自己的内心,找回心的归属。

图源网络,侵删
2)看到孩子眼中的光芒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男孩殷然有一个独特的“癖好”,他沉浸在昆虫的世界里,心无旁骛,钻研虫子。
对很多父母来说,这种爱好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殷然的父母却很支持儿子,尊重他的爱好和选择。
正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理解,才让这个“另类”的男孩,一直专注于自己的乐趣,兴趣盎然地发掘昆虫世界的每一块宝藏。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允许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光,才能唤醒他们内驱力,内心蓬勃跳动起来。
3)信任孩子的能力
出于爱,我们总想竭尽所能为孩子一切,避免孩子走弯路、摔跟头。
但是成长的代价,就是在一次次地磕绊和错误后,锻炼出更强劲的翅膀。
如果父母总是不信任孩子,他们终究学不会独立行走,始终无法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发展成一个有同理心和爱心的人。

图源网络,侵删
相信孩子具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为自己负责、能够照顾好自己、独立处理问题。
这份信任,能促成一个脆弱无力的孩子,找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历练得越来越强大,向他人辐射正能量。
注:文中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