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庭暴力就是指打骂、体罚孩子,但随着 80、90 后进入父母的角色,打骂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套方法。
打骂式的家庭暴力越来越少,但很多新型的家庭暴力,却开始盛行,对孩子的精神进行着摧残。
今天我就来聊聊生活中,有哪些披着教育孩子外衣下的「暴力」吧。

习惯性使用攻击性语言
虽然新生代父母基本都能忍住不对孩子进行打骂、贬低侮辱,但许多时候情绪需要发泄时,不过是换了一种更隐晦的方式——攻击性语言:
真笨,这么点小事都干不好,将来啥能干好?
你就知道捣乱。
你怎么连好好走路都不会?
虽然不打不骂,但攻击性的陈述,其本质和辱骂、贬低是一样的,都是语言暴力。
它并不比打骂的杀伤力低,反而因为更「温和」、「无害」(这俩词不是太完美),更不易被我们察觉到是在使用潜在暴力,所以出现频率反而更高。
如果真的要比,这种长期低杀伤力的攻击性语言,比偶尔高杀伤力的打骂,危害更大!

洛阳心理测评专业机构(焦虑、抑郁、失眠、人际关系、产后抑郁、情感问题、家庭关系、情绪问题等)
它导致的长期不安、自我怀疑、不被爱的恐慌,会慢慢占据孩子的内心。
当然,有人会说,我讲一百遍孩子都不听,我也没办法,只能声音越来越大,话越来越难听。
孩子有时候「熊」起来确实是要命,永远温柔不生气的妈妈,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后妈。
但生气可以,表达愤怒情绪也可以,但表达情绪 ≠ 语言攻击 ≠ 泄愤。
我们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高声、可以气愤,可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令妈妈很生气」、「我不喜欢你玩具乱丢」,甚至是板起脸训斥几句,而不是对人不对事。
所以,尽量把攻击性语言变成中性的描述性语言,不情绪化,不站在高处指责,把看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攻击性语言:
滚,别叫我妈妈,你是我妈,行不。
笨死你得了,啥都干不好。
你怎么不去死。
描述性语言:
地上到处都是你的玩具,这样让我有一点烦躁,快点把玩具放回原位吧。
你随地乱扔垃圾了,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谢谢。
直接把你看到的「地上都是你的玩具」+ 你的感受「我有点烦躁」+ 你的需求「快把玩具放回原位」描述出来。
好好说话真的是一件需要一生去修炼的事情。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才能学会好好说。若父母总是恶语相向,这些话会原封不动地流入孩子的耳朵,最后变成孩子的语言。
冷暴力惩罚
冷暴力大家都知道,恋爱时大多数情侣最讨厌的不是面红耳赤的争吵,而是一方一言不合的冷暴力。
懂得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