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满意,确切说是满足了父母作为主体的全能自恋,要多爽有多爽,孩子们只是附庸。
尤其是秉昆,他承担的角色是最不出成绩、难以让外界认可的,最憋屈是他。
很多人感概:有出息的远走高飞,没出息的留在身边报恩。
当家庭出现困境,父母年事已高,才能逐渐去承认这个报恩的孩子的好。
而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终其一生的努力,下半场才有机会被父母认可。
这份认可,仍然是以父母作为主体的。
这也是孩子的一份倔犟和忠诚。父亲对秉昆说:“孩子当中,你是最让我满意的,但你就是太犟了。因为犟,你挨打最多。”
其实父亲不会明白,犟的孩子讨打,是因为一直在等待被真正看见,他们以忠诚期盼父母的承认和温柔以待。
直到孩子被父母的认可点亮,TA的主体感才有了根基和发展。我在父母眼睛里确认了我很好,从此我就有了力量。
同时,当一个人的主体被交还给自己,TA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而存在。
剧中有一个细节:秉昆和父亲吵到最激烈时,父亲打了他,这时儿子聪聪冲进来推开爷爷并吼着“不许打我爸!”
聪聪的出现,叫醒了两代人。
一方面周父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他也是一个更小孩子的爸爸,儿子不是他的附属,是另一个主体。
另一方面,秉昆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位堂堂正正的父亲,并且被小儿子保护着、深爱着。
当秉昆的主体感被唤醒,不再作为父亲的附属哀求认可的瞬间,他才能够欣然接受:都当爸了,还有爸揍你,这不就是幸福吗?至此,父子和解。
怎么理解孝顺?
当秉昆痛苦于不能让父亲满意的同时,实际上父亲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就是也想让别人对自己满意。
证据是,在秉义和周蓉考上北大以后,父亲破天荒在春节领着全家出去拜年,在邻里的不断夸赞中,内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从这个视角看去,每一位父亲曾经都是孩子;求认可,让别人满意,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本能和宿命。这也是人之常情。
区别在于,我们心中能够相对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多少事情是在让别人满意,多少是为自己。
这两者有时是含混不清的。就像很多人问,和父母的关系中,界限到底在哪里?
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问问自己,过程当中痛苦多还是愉悦多,然后调整比例。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自主感很强的时候,出让一部分边界,没啥问题。
对于中国人的两种传统孝顺,剧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养口体”和“养心智”。养口体指在父母身边侍奉和陪伴,养心智指出人头地,让父母脸上有光。
要我说,把这俩活儿合起来,“养自己”。意思是,不首先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去满足他们,而是以独立存在的姿态,想办法把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打理好。这是最保险的做法。
在这个基础之上,正常的情况是人会自觉自愿去孝敬父母。除非,早期遭受了太多父母的盘剥。被迫孝顺,父母就有使用孩子的嫌疑。
最后想说的是,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感觉到受伤,通常是处在被动中。
这时要跳出关系,记得提醒自己,无论如何,我是有能力为自己做些什么的。
车载导航里面咋说来的?
你已偏离路线,已为你重新规划路线,请在合适的位置调头。
Copyright 2022 - 2027 版权所有洛阳汇智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02887号
洛阳心理咨询位于泉舜购物广场东泉舜186,洛阳心理咨询咨询师拥有二十年以上经验,通过交流向心理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共同讨论解决心理问题(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助力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