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孩子自杀了!该如何拯救“一心求死”的青少年?
前段时间,我惊闻某市高中生自杀身亡的噩耗,心情非常沉痛。他的同学在问,上课时他的话很多,很大声,看上去很阳光,怎么会这样?诱因有很多可能,根源只有一个:看不到比死亡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每次发生类似悲剧对我冲击都很大。人都有求生的本能,而我们的孩子,体能智力接近人生顶峰的青少年,却为什么选择放弃他们无价的生命?初中的时候,我也曾经考虑过自杀,为什么现在我还活着?而且幸福感指数是5.7(满分6.0分)。我努力去寻找答案,希望了解“求死的欲望”哪里来?自杀的原因在哪里?同时更想找到“活得很快乐的青少年”的特点,以求降低自杀风险和机率,不要让这种悲痛降临到更多的家庭。
· 01 ·
青少年求死的欲望从何而来?
研究表明,90%死于自杀的人有精神健康疾患。从作家张纯如,到喜剧大师Robyn Williams。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报告:近11%的青少年有抑郁,近8%的青少年有焦虑,其中只有18-25%会寻求治疗。
华裔作家张纯如,1997年出版享誉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于2004年自杀身亡
同时,自杀并非一个“原因”造成,而是有以下风险因素,然后一个诱因引发。
自杀风险因素包括: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行为规范障碍以及滥用药物。
家庭压力以及机能不全。(家庭中经常存在冲突,包括生理、心理、或性的虐待等,而其他家庭成员这对这些事件采取容忍的态度。)
情境危机(如所爱的人创伤性死亡、身体虐待、家庭暴力等)
环境风险(比如周围有枪支、刀具、车轨、高楼等)
我在初中时也觉得活着没意思,经常想到自杀,很大原因来自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从懂事起,我就知道我不是父亲想要的孩子。我是女孩,他一直盼的是男孩。我的名字在出生前就起好了,单字“刚”,发现是女孩后改都懒得改。我生性活泼,让孤僻寡言的父亲处处看着不顺眼。除了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得到其他父母恭维,记忆中父亲看我总是眉头紧锁。初中时,家里的争吵愈演愈烈,爸妈根本没心思管我们三个孩子。弟妹还小,天性敏感的我看当时热播的日本连续剧《血疑》,其中的女主角幸子身患血癌,她曾说到“我要像非洲野象一样孤独地死去” ,我也想象着自己“像非洲野象一样孤独地死去”,追悼辞都给自己写好了。当年为什么我既有了父母争吵不休的风险因素,也有了想自杀的征兆(已经给自己写下了追悼辞),但是没死成呢?除了没有自杀的环境(当时住平房而不是高楼,家里没有毒药,市内也还没建火车等),研究领域最权威的理论发现,还需要“求死的欲望”才能完成自杀。而“求死的欲望”来自于人的长期体验“累赘感”以及缺乏归属感。如果有成就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不会觉得是“负担”;如果和周围的人有亲密的关系,就不会缺乏归属感。
我很幸运,当年自己学习能力还算强,所以在学业上找到成就感;再加上性格外向,身边没缺过朋友,所以才没有被一时的绝望推上不归之路。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交流会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温暖的家永远是孩子力量的源泉。同时,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爱好和特长,需要父母多花心思去观察和了解,有爱和接纳,才能让孩子们亮出自己的色彩,找到成就感和价值。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科普自杀征兆。50%到75%的人在自杀前有征兆,而这些征兆是最容易被熟悉他们的家人、朋友和老师察觉到的。
这些征兆包括:
直接或间接的自杀表示
自杀遗书或计划
以往的自杀尝试
交代后事(如交代安葬,写遗书,或把珍贵的物品分发他人)
沉迷于死亡的幻想中
我所在的学校曾帮助过数位有自杀倾向的高中生,都是朋友或父母带到我办公室来的。
有更多的“看门人”,我们才能帮助有风险的孩子及时得到需要的援助。
· 02 ·
青少年的大脑:
大脑额叶建设中,冲动常占上风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记忆力、阅读理解、数学分析、运动等功能逐渐达到顶峰。额叶总管对危险的判断能力,控制冲动,计划和选择自己的行为,是大脑的总指挥。但它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这是很多青少年情绪化、易怒、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欠条理、易受毒品、酒的诱惑以及喜欢冒险的本质原因。很多青少年试图自杀也是一时冲动。对从金门大桥跳下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采访发现,他们在空中的那一瞬间都后悔了,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为不能改变的困境,其实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能够帮助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减少冲动机率的办法,除了健康的饮食,还需要:
Copyright 2022 - 2027 版权所有洛阳汇智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2002887号
洛阳心理咨询位于泉舜购物广场东泉舜186,洛阳心理咨询咨询师拥有二十年以上经验,通过交流向心理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共同讨论解决心理问题(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家庭)。洛阳青少年心理咨询助力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