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钟”的直观成果。
2. 激发内在动机,而非依赖外部驱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将学习与他们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例如,喜欢游戏的孩子,可以引导他阅读游戏背后的历史、学习编程制作小游戏、或者为了看懂英文游戏而学英语。
3. 让学习变得“好玩”一点:使用一些教育类APP(其中很多都运用了游戏化设计)、组织家庭知识竞赛、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让知识可视化,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4. 改变对错误的态度:创造一个“安全失败”的环境。告诉孩子犯错是学习过程中最正常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把“又错了”变成“我们来看看哪里有意思的误解”。
5. 给予孩子自主感和选择权:在合理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学哪一科、在哪儿学习、如何复习。赋予他们掌控感,能显著提升积极性。
6.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不要只盯着分数,更要表扬孩子努力思考、坚持不懈的过程。“你今天解题时很专注,想了三种方法,这太棒了!”
7. 如果怀疑有学习障碍,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诊断,才能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最终,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学习,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内在价值,并培养起一种能够主动、持久且有效地投入于一项有挑战性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在游戏还是学习中,都同样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