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答案

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

HUIZHI COUNSELING

老师、班主任、家长如何更好地做好危机干预后心理防护
来源: | 作者:汇智心理 | 发布时间: 2022-02-11 | 4155 次浏览 | 分享到:

老师、班主任、家长以及大众,如何更好地做好危机干预后心理防护呢?

危机事件后的心理防护指南

图源网络,侵删

近日,新华社公布了成都 49 中学生坠亡事件的调查结果。
  「警方曾调取小林生前的聊天记录,其中表露出自我否定、多虑情绪,在与同学的聊天中谈及:『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官方通告中也提及:「 成都 49 中学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类似此事件的自杀、自残悲剧时有出现。危机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家长、那些身处危机中的孩子、老师又在承受怎样的一切? 老师、班主任、家长以及大众,如何更好地做好危机干预后心理防护呢?

一、危机事件应对——教师版

01

危机后教师的自我关照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生是重点关注的群体,教师却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当学生发生危机时,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一些教师心理上会受到冲击,同样会产生危机后的一系列反应。如果老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关心与帮助,还要承担学生危机干预的协调与管理工作,就容易使心理处于更加消极的状态,体验着无助感与不安全感,不仅不能够做好学生的干预工作,甚至连正常的教学工作也不能保证。因此,学校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是学生应对危机事件必要且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后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到学生。

 

教师的自我关照,如果你出现以下反应:

对事件的发生感到震惊、慌乱、手足无措、麻木、困惑;

对事件的发生感到忧郁、难过,有愧疚感;

过度担心受害学生的境况;

怀疑和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

心力交瘁、筋疲力尽,感到对生活无力,情绪暴躁易怒;

休息与睡眠不足,身心极度疲劳;

感到自己被忽略,只有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他人的关照;

想要获得帮助,却对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

 

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与经验说给其它人听。

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

多给自己鼓励、打气、加油,尽量避免批评自己的救援行动。

接受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肯定自己有内疚感、悲伤、忧郁等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

可以与其它教师讨论,相互支持、鼓励。

对学生出现的异常行为多些包容。面对危机 不必恐慌

02

危机后教师对学生的关照

作为教师来说,当我们的学生经历了突发事件后,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应对,减少危机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呢?首先,老师们要明确的是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干预,我们要看到孩子们内在都有恢复和疗愈自我的力量。因此,老师们首先要确定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对经历突发事件的孩子进行分层处理。

 

1.经历突发事件的学生

关注异常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及时反馈。

该层级的学生是突发事件的直接经历者,他们在事件中可能受到了身体、精神或其他的伤害。这些孩子在复学后,老师应关注他们异常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必要时与家长联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共情学生的后悔无力感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通过预期的方式寻求一些掌控感,如果事件是我们预期,有所准备的,就不会对我们有太大冲击。而突发事件常常是预期之外的,因此对孩子来说是难以应对的。经历突发事件后,孩子们会表达:要是我......就好了要是我早一点......就不会......”的假设和后悔,他们可能会为自己没能做点什么而表示自责。老师们要共情孩子后悔、无力、自责等等的情绪,同时帮助他们看到在突发事件时,他们已经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缓解孩子们的自责与无力。

 

2.目睹突发事件的学生

鼓励表达、稳定情绪,缓解学生的担忧恐惧

该层级的学生,虽然没有亲历突发事件,但他们目睹了事件的过程,触发了他们深层的恐惧与担忧,总担心自己以后会遇到类似的事情。老师首先尽量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恐惧与担忧,并与之共情。其次让学生知道,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相信国家、政府与社会会为大家提供安全保障。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接纳生命及环境的无常

突发事件可能触发学生的死亡焦虑,此时老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带学生去感受生老病死以及灾难的无常,加深对死亡的理解,珍惜当下的生活。

3.与突发事件亲历者相关的学生

帮助学生对事件中的丧失进行告别。

该层级的学生没有经历和目睹突发事件,但他们在事件中丧失了同学、朋友或者亲人。他们对逝者可能会有很多话想说,很多事想做,但再也没有机会了。老师可以与这部分学生一起与逝者告别,鼓励他们说出对逝者想说的,通过写信,送礼物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祝福。

尊重事情真相,不传谣。

对于突发事件的过程,坊间会有各种版本,老师应引导学生,尊重官方公布的事实,不传谣,不制造恐慌。

老师们应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如果学生情绪难以平复,请及时建议其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二、危机事件应对——家长版

01

如何识别?

比如:

l 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或者经常问及这些事情来表达他们的担忧和害怕。

l 行为上表现出回复到早期发展中的某些阶段,如:重新开始吮吸拇指、尿床、非常依赖成人。

l 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新伙伴或其他人,害怕上学。

l 害怕独处,害怕黑暗,有时突然会从恶梦中惊醒。

l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易怒,并具有攻击性。

如上,经历危机性事件的孩子往往会在情绪、行为、身体感知和思维方面表现出和以往不太一样的症状,需要家人及时的关注。

面对危机 不必恐慌

02

这样做,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一旦出现,家长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一般而言,与突发事件亲历者相关的孩子,可参考如下方法:

1.和孩子身体密切接触,为他们提供安全感。

危机事件时期孩子需要家长比平时更多的微笑、拥抱、抚摸,这样孩子会感到很安全。

2.通过交谈帮助孩子建立对危机事件的正确认知。

家长最好不要回避和孩子谈论危机事件,如果回避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这样的事情是可怕的事情。比如,当他们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于死亡的正确答案后,就会通过其它途径了解死亡,如电视、电影、鬼怪故事,而很多时候这些媒介所传播的死亡是夸大、扭曲的,甚至是神秘不真实的。家长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请先倾听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事情的,然后再给予正确而且是他们可以理解的答案。

3.让孩子留在熟悉的环境里,并为其提供稳定的作息安排。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处于熟悉的环境当中能减少恐惧和不安。这一阶段父母应尽量避免出差或旅行。让孩子留在所熟知的环境当中,并为其提供和往常一样的作息安排,这样会使孩子们感到他们生活中充满连贯性和稳定性,并没有被外界发生的事件打乱,这将增加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

4.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走出负面情绪困扰,并尽力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

这个时候家长不必急匆匆地告诉孩子要勇敢地面对这些事件,不要强迫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摆脱掉这些情绪反应。因为正常的悲伤是必要的,表达情绪是应对这些情绪的重要途径。家长甚至可以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也很害怕,可是说出来就不害怕了。” 

孩子在经历危机事件后,因为心理上的变化,可能会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睡觉的时候要开着小壁灯,要抱着自己喜欢的小熊入睡。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对他们暂时性的依赖采取宽容的态度,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抚和关心。

5.通过绘画、运动或者游戏等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使孩子的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得以释放。

比如当孩子绘画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真实感情,会减轻对很多事情的忧虑,家长也可以通过孩子的作品了解其想法,进而帮助他们;当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会使身体得到运动,宣泄释放紧张情绪;当孩子在进行角色游戏如编故事时,可以假装自己很强大,从而获得对外界的控制感,进而消除无助感。


面对危机 不必恐慌

03

如何帮助亲历者度过危机?

顺利度过危机是首要的,切记!

情感上的支持是最有效也最快捷的方法。记住:让孩子和家人在一起,让TA说出来、哭出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拥抱、说我爱你!我和你在一起。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或自己这样做:

1.说出来。

心里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鼓励孩子说出来。通过诉说会使身心得到放松,能有效减轻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也许孩子愿意跟同学聊,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但家长必须密切关注孩子情绪变化。

2.哭出来。

如果孩子想哭,不要压抑,鼓励哭出来。哭泣同样会使身心得到放松,流泪有助于缓解焦虑、紧张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情绪压抑过度,最终会给身心带来危害。

3.倾听。

倾听是最好的帮助,倾听是人世间最难得的关怀。所以一定要多听少说,不去评价的孩子或亲历者的感受和想法,而是要更多地表示理解和关心。

4.拥抱。

一个拥抱的力量大于千言万语的力量。人类对于身体接触的反应不仅深刻,而且强烈。拥抱可以让孩子或亲历者瞬间感受到被人真正关心,体验到最真实的安全感。

5.表达爱。

少讲道理,多说爱你。尽量不要跟孩子讲太多道理,更多的是守在TA的身边,陪伴。

6.如果情绪过度反应,及时找专业人士帮助!

面对危机 不必恐慌

04

家长需要避免做如下事情:

绝对不可以认为孩子小题大做,更不能消极地告诉孩子,这种事情很常见,也许你以后也会经历到,习惯就好。

孩子迫切需要的,是您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陪伴。

首先,要理解并认可孩子的害怕,并(如上述)鼓励他们说出来、哭出来、发泄出来。并且很肯定地告诉孩子这几点:

1.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在你身边保护你、陪伴你。

2.发生的这件事情并不是你的错,是他们的方式用错了。

3.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因为爸爸妈妈会保护你;这种事情也不会发生在爸爸妈妈身上,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友善的人。

4.这些不好的事一般很少会发生,你以后几乎很少会再遇见。

5.欺负别人的坏人会得到惩罚的,并且他一定会改正的。

除了引导外,还需要多给孩子肢体安抚,尽可能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恢复安全感、平复情绪。比如一直抱着TA,陪着游戏、画画、讲故事等等,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件事情。

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足以平复孩子的情绪,就一定要求助专业人士,给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面对危机 不必恐慌

05

特殊情形的处理

对于目睹暴力事件反而很冷静的大孩子,父母更加不可以忽视他的心理活动。

因为这类孩子极易直接模仿,甚至今后也以暴力来解决争端。

所以父母可以有意无意提起这件事,并且经常跟孩子灌输以下几点:

1.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很可怕,如果有一方被伤害了,他的爸爸妈妈会很伤心;

2.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果用沟通来解决,就会愉快得很多;

3.如果爸爸妈妈看到你跟别的人用暴力解决争端,爸爸妈妈会非常伤心难过的;

4.那个打人的坏蛋,他会受到惩罚,并且很久很久都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面对危机 不必恐慌

06

危机后家长的自我关照

危机事件发生后,孩子是重点关注的群体,家长如同教师一样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而此时,你的一举一动,孩子都能感受到;而你在这个时候是孩子唯一的精神安全来源!危机发生后的家长自我帮助,也可以参照教师篇中的部分内容。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先给自己戴上氧气罩,再给孩子戴。遇到这样急性的重大事件,即使作为成人,我们也多少会有一些情绪反应,仓皇、焦虑、担忧、愤怒、不解……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在与孩子相处时,TA也会无形中感受到我们的不安,也就无从谈起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安全港。所以,我们需要先关注到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些空间,让自己从急性的情绪反应中缓和下来,这才是做好了支持孩子的初步准备。

其次,与孩子一起继续保持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习惯,能让孩子在环境层面感受到稳定,这也是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保护因子,虽然看似不起眼,却也发挥着重要的锚定作用。

记住:无论是大人或孩子在一周的时间内有各种情绪的出现,都是合理的范围。

让孩子的心理保持健康,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危机事件往往难以避免,当处于成长中的孩子遭遇某种危机事件的时候,父母的爱心、耐心,以及恰当而坚定的支持和引导,将帮助孩子化解这些危机,并使这些危机事件成为孩子进一步成长的资源和动力。既然我们不能让孩子永远远离成人社会的是非,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意外发生之后,尽力将伤害降到最低,也许这也是一次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三、危机事件应对——大众版

每一个群体与个人都有遭受危机打击的可能,当发生了无法预知或控制的不寻常或意外事件,个体所感受到的震惊、情绪激动、情绪变化剧烈等,都是对那些不寻常情况的正常反应。

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具体的预测指针可以预知谁会有多么激烈的反应,也没法推测谁会应对得相当好,而谁的心理又会有受到更严重的损伤。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心理还不成熟,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也不足,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受到危机的伤害会比成年人更大。

 

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会产生的危机反应:

生理方面:精疲力尽、头痛、恶心、肌肉痛、头晕目眩、不断颤粟、昏昏沉沉、心跳加速等。

情感方面:愤怒、悲伤、暴躁、疑心、内疚、绝望、孤独、无助、情绪的麻木等。

认知方面: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记忆力下降、丧失安全感、罪恶感等。

行为方面:睡眠不安稳、做噩梦、食欲改变、社交退缩、常常哭泣、梦见死者等。

对于这些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反应,有的会出现得很少,有的则出现得相当多,有的反应可能在事件发生后立刻表现出来,有的会几天内表现出来,有的也可能在事件后的几个月慢慢地浮现出来。突发事件后,大部分的危机受害者是有能力运用他们自己的资源以及他人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进行复原的,只有极少部分的人无法适当地复原,他们需要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甚至有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危机发生后的自我帮助:

让自己置身于安全的环境中;

减少或避免接触对突发事件的道听途说和对你会产生刺激的讯息,以调整自身感受到的压力;

和你信任的、有耐心的、让你感到安全的亲友倾诉,谈谈你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

太过紧张、担心或失眠时,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练习,比如练习肌肉放松、听音乐、冥想、打坐、瑜伽、适当运动等,也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或精神科医生求助,减轻自己的紧张度;

不要着急地要从自己的情绪中完全走出来,也不要急于去处理很多事情,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慢慢回归到正常生活;

规律饮食,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


热门文章及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