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答案

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

HUIZHI COUNSELING

孩子的恐惧心理是从哪里来的?父母需要关注哪些行为?
来源: | 作者:汇智心理 | 发布时间: 2023-09-19 | 2079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个人都有过恐惧的体验,恐惧心理或多或少的会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孩子。轻度的恐惧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中度的恐惧会成为孩子生活的障碍,或给他留下心理阴影;而重度的恐惧则会导致孩子做噩梦、失眠、发烧、呆滞,甚至休克,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图源网络,侵删

导致孩子恐惧心理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分年龄阶段的,还有些与孩子的年龄无关,这就需要爸爸妈妈更加留心了。父母的某些行为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恐惧程度,孩子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情绪,而且会更加敏感。作为父母,以下的十种行为一定要避免!

1、父母吵架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冲击是巨大的。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真正的受害者是孩子。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孩子是无所谓的。于是整日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孩子那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多年后,很多孩子还能把在幼儿园时期、小学时、高中时,看到的父母吵架的情形,每个细节都记得十分清楚。

另一方面,父母吵架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会逐渐产生信任危机,长大后可能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恐惧。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家庭的和睦和温暖,家庭氛围不和谐就容易造成孩子紧张、不安、烦躁,时间久了影响孩子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孩子的视角,他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争吵、打架。但父母激烈的争吵和情绪,使孩子陷入巨大的恐慌。他会自动思维,以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父母争执,因而产生罪恶感,由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变成了恐惧和担忧。如果罪恶感一直持续而得不到纾解的话,长大后比较容易漠视自己的需求,委曲求全。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爱孩子的父母应该谨记的。无论你平时多爱孩子,都弥补不了在他面前吵架对他造成的伤害。

图源网络,侵删

2、父母发脾气

 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父母发脾气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其实有时候,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因此,爸爸妈妈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关心和爱护。

不妨在发脾气前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和教育方法。

图源网络,侵删

3、父母立场不一致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孩子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时,孩子会本能的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认为“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是我做错了。”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

此外,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的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发展了。

如果爸爸妈妈之间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统一,起码做到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一方教训孩子时,另一方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图源网络,侵删

4、父母相互埋怨

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在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上,有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

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当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会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自卑会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孩子会觉得“反正自己会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从而“破罐子破摔”,让孩子成了不良少年。 

父母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在教育孩子上面,父母不要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分析他为什么那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的问出他的真实想法,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最后,进行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玩玩不要过分埋怨对方或自己。

热门文章及问答
更多